您的位置:铜元天地首页- >> 币卡收藏
文章阅读

51年前的老存单得以兑换

来源/作者:网络 | 阅读权限:0 | 会员币:0
51年前的老存单得以兑换
 
    王希三老人高兴地从阳信县农村信用联社工作人员手中接过了用老存单兑换来的现金。张勇摄
  5月25日,阳信县农村信用联社的工作人员王青光和李秀国来到当地翟王镇马王村王希三老人家中,将1426.90元现金交到了他的手中。
  这笔钱,是王希三的爷爷王景功1958年存入信用社的243.74元的本息收入。
  翻看地契发现老存单
  5月20日,70岁的王希三骑着自行车,载着77岁的老伴,来到阳信县农村信用联社。他们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想确认一下这张存单是否能取出钱来,接待他们的是阳信县农村信用联社理事长任汉真。
  “我一看,感觉这张存单意义重大。”任汉真5月26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记得此前农信社最早的存单凭证大约是在1960年前后。他看到,这张存单1958年8月14日存入,存款人王景功,存款面额243.74元,存期3个月,利率千分之三,上面盖着阳信县李桥乡民生农业合作社信用部的章,“应该是农信社存单”,“但年代久远需要查证”。
  据王希三介绍,这张存单的主人正是他的爷爷王景功。他发现这张存单已经两三年了,这张存单和家里的地契放在一起保存。他们家的地契祖祖辈辈都放在一起,用塑料袋里三层外三层地包裹,保存十分完整。最早的地契是乾隆年间的。在跟同村居民交换宅基地时,他翻看宅基地使用证,看到了这张存单。
  51年的利息,到底会让243.74元升值多少呢?王希三想,不管能不能兑现,总要咨询一下,于是就带着老伴到了阳信农信社。任汉真将这项任务交给了农信社的工作人员,要求务必“讲诚信”,查实后尽快落实。
  一句背书引来利滚利
  阳信县农村信用联社财务科科长王青光是工作人员之一。
  据王青光介绍,最初他们以为这张存单的存期是3个月,按照人民银行规定,定期存款到期后按现在活期利率计算,王景功老人1958年的这笔 243.74元的存款,至今51年,本息约合300多块钱。
  而后来,他们在反复核对存单时看到,这张存单背书“存单到期15天内不办理手续,那么到期后自动转存”。这说明,这项工作不单是计算活期利息,还要计算复利,也就是说要“利滚利”。因而这张老存单的前三个月是按照存单上写的千分之三的利率计算,此后则按照支取日当天的活期利率计算。
  王青光告诉记者,为准确求证51年间利率的历次调整与变化,他们参考了《利率手册》,到当地人民银行数据库查询历史数据,查询央行网上利率表,但由于年代久远,对1950年至今的利率,各种资料始终缺乏详细可考的信息。
  后来他们在一家专业网站上找到一张利率表,在与已掌握的材料进行对照后,认定其真实可靠,以此为依据进行利息计算。
  按照查实的资料,从1958年到现在,我国利率总共调整了24次。其中从1958年到80年代利率比较稳定,没有大幅度调整,从80年代至今利率变化很频繁。
  为给王希三老人一个负责任的答复,信用社的工作人员连续两天计算利息,把历次结息数据打印出来,有整整四页纸。此外,还用了半个多月的时间查询利率的变化。
  确认存单身份费了不少劲
  其实在计算存单的利息之前,他们用了大量时间确认存单的身份。
  据阳信县农村信用联社工作人员介绍,营业员接过存单无法辨别真假,就拿到财务科,在财务科工作过十多年的王青光科长,也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存单,对这张存单也是“相见不相识”。大家找到在信用社工作过的老职工,因为是上世纪50年代的事情了,记忆已经非常模糊,“不敢确定”,但是记得“240多块钱在1958年时的价值,大约可买一头牛”。
  在乡镇档案馆以及县联社的档案馆里,也找不到这张存单的原始存根。50多年来,世事变迁,阳信县李桥乡民生农业合作社信用部与农业银行也经过了多次的分分合合。
  后来,依据档案馆里1960年的底卡,初步判断这张存单应该跟农信社有一定渊源。后来在翻看滨州农信联社编写的“农信社志”时,看到在1958年国家进行金融改革实行“三放两统”,才基本确定这张存单的身份是农信社,至此这张存单在缺少“原始凭证”的条件下,进行了支取。
  还有一个细节是,根据查证的利率表,这张存单的利率是千分之三,跟当时的利率不符。据王青光介绍,存单上写着利率是千分之三,应该是当时的月利率,折合成年利率的话应该是3.6%,而当时实际年利率只有大约2.88%。不过尽管如此,在计算利息时,还是按照当时约定的这个利率进行计算的。
  疑问
  老存单兑现是否吃了亏?
  据王青光介绍,王希三老人对这种处理结果非常满意。“当我们把本息1426.90元现金递到老人手里时,老人非常高兴,他当场拿出200元现金感谢两名工作人员,但是被我们婉言谢绝。”
  “243.74元当时能买一头牛,如今兑现后的1426.90元则连半头牛都买不到了,从购买力来看,显然是吃亏了。”阳信县农村信用联社工作人员介绍说,但按照国家有关本息计算的规定来看,王希三老人并没有吃亏,“阳信县现在的农村信用联社与阳信县李桥乡民生农业合作社信用部之间的关系也并非一脉传承,其间的关系也颇为复杂,即便是不予兑现也是说得过去的。”
  目前这张存单的去处还没有最终确定。阳信县农村信用联社认为,这张存单是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对农信社本身来说就有保存价值,但是在社会上是否具有文物价值,不好判断。
  链接
  久远老存单大多不兑现
  据介绍,国内不时有发现历史久远老存单的报道,由于存单真伪不好核实,且有的接收存款单位几经变更,有些老存单经常不予兑换。
   已有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浏览次数:952
复制 】 【 打印

>>相关资讯:

下篇文章:这两个信封见证了奉安大典(多图)   上篇文章:百世其昌吉语钱比较少见  
查看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0)
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