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铜元天地首页- >> 币卡收藏
文章阅读

《中国花钱集藏指南》回眸

来源/作者:网络 | 阅读权限:0 | 会员币:0
  老 董 观 泉
  旧著回眸(二)
  ——《中国花钱集藏指南》
  本刊 董大勇
  翻阅十多年前旧著《中国花钱集藏指南》,由于出版社为节约成本,将书稿送至某县印刷厂,可惜我当时精心拓制之珍贵花钱图片,竟印成一塌糊涂,眉目都看不清,痛惜之余,也觉得对不起热情的读者。
  总的来看,此书较《中国古钱集藏指南》学术性稍强,资料性亦较丰富,虽时隔十多年,然其一些观点仍具有实际意义,除当时花钱价格根据市场情况整个偏低外,一些结论性意见在当今亦不为过时。
  一、中国最早的花钱,始于何时?
  以往的有关花钱论述或钱谱,都以西汉为上限,如“上问半两”“太常半两”或“辟兵莫当”以及有“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图纹的吉语钱。
  当然,相对而言,中国花钱确实从西汉以后开始较多出现。但实际真正意义上有明确花钱特征的古钱币,早在战国时代已经出现。上世纪80年代前后,湖北蕲春、大冶一带通过考古发掘出的“良金”钱牌出现在楚国墓葬中。该钱为长方形,两面饰以精美的勾连卷云纹,云雷纹衬底,正面中央处有两圈凸脊,上有“良金一朱”“良金四朱”等金文。这种钱币,以重量来看,其重量单位“朱”(即“铢”)显然与秦汉的衡制有别,很可能是当时楚国的大额货币,也可能是具有某种庆典意义的镇库货币,是否流通过或者只是国家用于贮存之用,因无有关文字记载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精美的带有云纹的象征吉祥的钱币,属于厌胜币的性质,是决无疑义的。
  其实,早在上世纪40年代,先贤丁福保先生已将“良金”钱牌收入《古钱大辞典》一书,只是在认知上有所失误,指其并非钱币,而将其标注为“古铜器”。
  现在看来,拙著《中国花钱集藏指南》所述古代花钱的时代上限应当是能站住脚的。今后钱币界如有更新的发现,将花钱产生的时代上限继续提前,笔者也决不会感到意外的。
  二、花钱的市场价值变化
  近年来花钱市场价值增值极快,直径6厘米的“龟鹤齐寿”已达6~8万元,日本老辈藏家平尾赞平收藏的一枚无文花钱竟在嘉德拍卖时,以34.5万元成交即是一例。
  市场价格是物品价值的商品性体现。花钱价格的增值,其原因是社会对其价值的认识有所变化。
  在《中国花钱集藏指南》一书中,提出花钱的考古价值、金融史价值、工艺价值、观赏价值、民俗研究价值等各个方面,其中的考古、金融史、工艺价值是所有古钱共有的,而观赏价值与民俗象征意义则是花钱特有的,而这两点又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的。如“龟鹤齐寿”吉语钱上世纪中期只会被视为封建统治者的“保命哲学”“四旧”等。而当今相当一部分人,特别是暴富阶层、物质生活较为富裕者,在得到物质享受之余,追求长寿,将其作为精神寄托,则使这种古钱得到青睐,价格扶摇直上。再如社会兴起追求升学、升官发财及讲求风水吉凶之风气,则“天子门子”“指日高升”“日进斗金”“金玉满堂”等花钱也会越来越吃香。而今,人们物欲横流,古人比之则小巫见大巫也。
  当然观赏价值所指要宽泛得多: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艺术鉴赏能力也越来越强,在花钱的购藏标准上,也日趋精细,过去曾被冷落的花钱,有很多是古代文人书法、绘画、诗词、雕塑等艺术的精品。笔者曾于上世纪80年代,在上海《艺术世界》杂志发表过一篇名为《花钱——中国古代艺术的袖珍宝库》的文章,谈及此方面问题,今年嘉德秋拍,日本平尾赞平的一枚凤鸟纹花钱,既非金银材质,工艺也非透雕,只是因为凤鸟的吉祥意义、品相佳,竟拍出34.5万元的高价,就很能说明问题。
  三、一桩小公案
  一枚九叠篆花钱“本命元神”的释读,曾引起争论。一些泉家将其释为“泉府元神”,不久前本刊还收到稿件坚持后者意见。其实有篆书功底者,此问题不难解决,拙著中曾有此钱拓片,笔者以为释为“本命元神”是正确的。所谓九叠篆书法,就是将汉字横竖撇捺加以上下扩展变形,加枝添叶,此钱文去掉枝叶,还其本来骨干,即可清楚呈现。
  释为“泉府元神”原想与铸钱官方机构攀上关系,岂不知此为道教钱币,“泉府元神”不仅释读牵强附会,且“本命”二字,“命”字写法与“府”区别明显,特别是下面的“口”而非“亻”,尤其清楚。
  好在花钱中有“本命元神”钱,图画风格亦接近,现同列出,以明是非。
浏览次数:530
复制 】 【 打印

>>相关资讯:

下篇文章:行情不好纸币投资应关注老精稀   上篇文章:网络报价炒高了纸币价格  
查看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0)
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