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铜元天地首页- >> 币卡收藏
文章阅读

老董观泉:古钱还能火多久

来源/作者:网络 | 阅读权限:0 | 会员币:0
  本刊  董大勇
  前些天,一位搞金融投资的朋友,在电话中问我:“听说古钱币的价格一直在上涨,有的翻了几十番,您看这种势头能否再持续五年或更长时间?有人准备贷款投资整合钱币市场,想从管理中获效益,你看有无把握?”
  这实际上是两个相连带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我对市场管理了解甚少,不好多说。
  关于钱币涨势的问题,相关人都有共同的强烈感觉。一枚“齐三字刀”不到五年时间价格翻了20倍,“大观通宝”、王莽“货布”都涨了10倍多,就连近现代的银元袁大头也由40元翻到600至700元,这类海外奇谈般的事情,就发生在我们所处的现实生活中。我十年前写的《中高档古币的增值潜力》一文中,曾对“货布”、“大观通宝”等增值前景作过预测,但也未想到涨幅会这样猛烈。
  那么,牵涉到朋友的问题,这种涨势能否再持续五年以上呢?我不是预言家,只能作些猜测和推理。
  首先,要了解古钱涨价的基础。中国历史上的钱币收藏家、研究学者出现很早,已知的南北朝的顾,唐代的王李守礼、南宋的洪遵,在泉界都曾有过卓著的贡献,但是,给钱币定上价格那还是上世纪30年代的事情。当时由丁福保等先生牵头,组织南北泉商会合商讨,为古钱的主要门类品种分别明码标价出版了《历代古钱图说》《古钱大辞典》等书目,这次定价在钱币史上影响极大,一直影响至今。当然,之前的清中晚期古钱交易已形成风气,但并没形成统一的价格,而以上两书中的古钱价格不但在当时得到公认,而且建国后,直至“文革”结束后,市场和文物部门收购古钱的价格比值、换算,都是以其为基础的。在上世纪80年代初,《历代古钱图说》影印再版,市场上人们口头的“版价”就是这本书上的价格,不过都知道书上的“元”、“角”、“分”都是指的袁大头,当时叫作“现洋”的价格,直到今天再翻阅此书,人们都不能不佩服先贤们的认真、精明。他们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对各类古钱的存世量、历史价值、工艺、材质等都作了反复比较研讨,才有这样一个相对准确的研究成果。
  当然,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变化,钱币的出土量、存世量也在不断变化,人们审视古钱的立场、方法也在变化。突出的例子如“花钱”(厌胜、吉语、喜庆等钱),过去不被视为主流,被打入另册,而今天花钱的价格常高于正用钱。但是,古钱主要的价格依据七八十年来并无变化,还是以《历代古钱图说》为蓝本的,也就是说古钱价格的涨落还是有序的,这个“序”就是一般市场规律:物以稀为贵。而涨幅最高的还是七十多年前被《历代古钱图说》等列为“纲要钱”的名珍品,如“天显通宝”、“大齐通宝”、“齐六字刀”、“三孔布”等。以2008年为例,一枚三孔布价值100多万元,而上世纪40年代,此钱价值相当于北京市的一套四合院,应当说,不算离谱。再看一般中高档钱价值数千至万元上下也算是符合规律的,至于说一般北宋、清代的常见行用钱由几角钱涨到数元钱,以当今物价而论,也很正常,因为它们毕竟是不能再生的。
  那么,今后的涨势能不能像前些年那样一路飙升呢?我的看法是,这种趋势稍过一段时间,恐怕会受到一定的遏制,甚至会下挫,但那时真正的名珍和中高档钱币还会起到比较稳定的保值作用,其价格会更趋稳定。
  原因有几点:1. 人为炒作的因素太多,有人囤积居奇,造成垄断,然后高价出手,价格扭曲不合理,这将使古钱市场行情引起波动。2. 古钱市场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赝品充斥,而且混入拍卖市场,很多投资人信心受挫,造成人气下降。3. 现今整个文物收藏品市场价格虚高,泡沫横溢,与房地产颇有类似之处,一旦泡沫破裂,所有文物价格的走向均受影响。4. 市场管理不规范,处处都有漏洞和风险。
  根据以上情况,我觉得,钱币行业从业者,还需头脑冷静,谨慎投资,特别要多积累辨伪知识,多观察市场动向。
  但是,如果没有大的惊涛骇浪,像“文革”前后,古钱一钱不值,甚至作为镀铜回炉的现象是不会出现了。
  (责编:丁丑)
浏览次数:779
复制 】 【 打印

>>相关资讯:

下篇文章:7月21日热门品种点评   上篇文章:NGC评级币的普及与市场趋势  
查看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0)
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