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铜元天地首页- >> 币卡收藏
文章阅读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票证制度的远去

来源/作者:网络 | 阅读权限:0 | 会员币:0

  前不久,山西太原一位私人收藏的票证展览免费向公众开放,各式各样、有些褪色的票证样本,将历史尘封许久的“票证年代”再次拉入人们的视野。
  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我国陆续实行副食品和日用工业品凭票凭证供应,此后这一制度延续30余年,成为我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历史见证。
  在当时,山西是我国最早实行票证制度的省份之一。记者从山西省商务厅了解到,从1954年开始,山西省会太原就在国营商业中对货源不足的猪肉等副食品实行计划供应,成为全国最早实行这种办法的城市之一。
  1960年至1962年“三年困难时期”,太原又率先在全国对日用工业品实行凭票供应,全国许多地方都曾来这里学习经验。
  据介绍,当时凭票证供应的商品种类最多时曾达66种,除肉、鱼、蛋、食油、棉布外,还有火柴、肥皂、酱油、醋、香烟、点心、呢绒毛料、热水瓶、棉线等。
  在凭票证限量供应商品种类越来越多的情况下,19世纪60年代初期,太原市成立了“票证管理所”,全市设票证点42个。每年向居民发放票证的时候,除了本所内部的工作人员之外,票证管理所还要从基层抽调大批人员来帮忙分发物资。
  当时的中国,物资短缺到了哪种程度?山西曲沃县居民张质斌回忆说,市民要凭购粮本指标购买粮食,由于粮食供应不足,即使拿着钱也“寻粮无门”,很多时候全家人加起来的“粮食定量”都不够吃,“哪能像现在这样,顿顿都吃得到白面馍馍。”
  19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市场上的商品日益丰富,许多过去凭票证限量供应的商品逐步都敞开销售,当年被人们视为“宝贝”的各种票证失去了原有的作用,票证所的业务日渐萧条。
  1992年,经历了30多年历史沧桑的太原市第二商业局票证管理所正式关闭,分布在全市各地的28个票证点也先后撤销。这个负责给居民发放各种购物票证,并对这项工作进行管理的专门机构,就这样悄然退出了历史舞台。
  当时,太原票证管理所最后一任所长阎凤莲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近几年市场越来越繁荣,票证所的业务越来越清淡。原来搞票证工作的人退休的退休,改行的改行,直至票证所关闭时,仅剩她一人了。
  虽然票证所不复存在了,阎凤莲却认为这是一件好事情:“如今市场上的商品那么多,供应那么好,我打心眼里高兴。”卸任后的她,把各个时期发放的各种票证样品都剪贴成册,留作了一本厚厚的历史资料。
  无论如何,感谢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美好生活——山西大学教授倪宁说,作为计划经济体制下商品短缺时期的产物,票证制度对稳定市场和社会、保障人民生活必需品的供应曾发挥过积极作用。随着市场的繁荣和经济体制的转变,它的淡出也注定成为必然。
浏览次数:1280
复制 】 【 打印
查看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0)
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