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铜元天地首页 >> 文章中心
文章阅读

文物社会捐赠日渐式微 藏家价值观发生变化

来源/作者:网络 |
  本报讯 记者莫雨报道 从上世纪80年代起,无锡市博物馆向社会大规模征集书画藏品,至本世纪初书画藏量达五千余件,跻身全国八大藏画馆之列。眼下,正在建设中的无锡博物院也正在向社会各界征集文物,却遇到了经费少、征集难的瓶颈。为什么进入新世纪以来,文物的社会捐赠行为会急转而下?记者就此采访了无锡文博界的专家。
  据了解,上世纪80年代无锡市博物馆向社会各界大规模征集书画藏品始,得到陶心华、周怀民、周培源、周道振等大批收藏家、书画家的响应,他们将视之如生命的部分私藏及艺术作品捐献给无锡市博物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因此被无锡市文博界誉为文物捐赠的“黄金年代”,可以说,现今无锡市博物馆80%的书画藏品来源于这段“黄金期”的无偿捐赠。
  进入本世纪以来,无偿捐赠行为日渐式微。对此,文博界人士分析,随着艺术品拍卖的水涨船高,文物流通日渐市场化,藏家的价值观也相应发生了改变。上世纪无偿捐赠的藏家们是以纯粹的喜好在进行收藏,在他们眼里,随着时间流逝,只有博物馆才能真正把文物保存好,才能使毕生收藏不付之东流;艺术品通过博物馆展示给大众才能显示其真正的艺术价值、文物价值。相形之下,眼下的藏家们更看重文物的市场价值,只有通过流通才能升值;或者传之子孙,也算一笔财富。两者的价值观决定了现在文物征集遇到两种截然不同的形式。
  无锡博物院副院长陈瑞农也谈到了博物馆自身存在的一些缺陷。以上海博物馆为例,其有一笔固定经费,用以为无偿捐赠文物的藏家排忧解难――如果这批藏家的家属、后人遇到困难,博物馆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伸出援手。而无锡市博物馆在这方面做得不尽如人意。陈瑞农介绍,陶心华先生捐赠了大批有价值的书画给博物馆,按眼下的市场价至少有上千万元,但其夫人病重住院时,陶先生后人希望博物馆能付一笔住院费用,但当时博物馆苦于找不到经费来源,无法满足他们的条件。对此,陈瑞农一直深表遗憾。后来博物馆只能通过为陶心华先生出版一本书画集聊表寸心。文博专家袁志洪也透露,刚离世不久的著名学者周道振先生曾捐赠了大批碑帖善本和名家书画,但至今有一部老先生的重要手稿――《停云馆帖考》苦于经费原因没能出版。有关人士认为,今后一定要考虑善待这些收藏家、捐赠者,只有这样才能让无锡的文物征集不再“断流”。
浏览次数:821
复制 】 【 打印

>>相关资讯:

下篇文章:谁在炒作中国当代艺术品   上篇文章:贵州热雪之情书画艺术义卖预展开展  
查看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0)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