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铜元天地首页 >> 文章中心
文章阅读

收藏自行车的故事

来源/作者:网络 |
  收藏自行车的故事
羚羊牌自行车
  上世纪40年代荷兰生产的羚羊牌自行车。车标模仿汽车的设计,被安装在前轮的挡泥板上,具有很好的视觉效果。
  摄影/本刊记者 陈美群 文/本刊记者 张策
  72岁的王明玺将他的200多辆自行车藏品从北京丰台石榴庄地下室迁至小红门村旧货市场,在那里,他终于找到一个更好的地方藏车。可是,办一个自行车博物馆的想法还是停留在设想阶段。
  曾经的玩车人
  五年前,北京市的自行车保有量还在1000万辆以上,而现在它们被越来越多的汽车取代了。在北京这座已经拥有400多万辆汽车的城市,车铃在清晨划过街道的记忆,变得越来越远。
  自行车在中国的普及,则是在20世纪50年代。那时存车处划归公安局管理,也是从那时起,每辆自行车都需要有自己的身份证才能上路。
  自行车的收藏历史和自行车的历史一样长。但是,早期爱车人的足迹并不被关注。
  九年前,在北海南岸存在过一个低调的自行车收藏者聚会,到场的都是耄耋之年的老北京玩车人和他们的车。据说,那些老人每个周六会骑着车去。他们侃的是车,说的都是老北京话。但现在,那群“玩车的人”已不知去向。
  坚守的藏车迷
  北京市朝阳区小红门东路的实仲德旧货市场看上去相当冷清。几年前这里还是农村,现在也只有几家卖旧电器和其他旧货的交易市场,以及几十家外地人经营的袖珍小饭馆。
  旧货市场大门右侧是一家函授大学的招生办公室,王明玺的大照片就摆在玻璃窗外面。上面有一行字——“世界著名自行车收藏家王明玺”。旧货大门的左侧是一排平房,靠近大门的两间被铁门紧紧锁住,常年少有外人进入。余下的房间是旧电器收购商的交易场所。被王明玺自诩为珍宝的自行车,就锁在那两扇铁门里面。
  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地,自行车收藏在上世纪50年代就蔚然成风,“文革”后再度兴起。几年前,这项爱好获得媒体的吹捧,北京张德亮、浙江宋金升、天津安忠林、南宁何海清,广东梁国华成为这个领域的名人。
  天津的下岗工人安忠林,把自己收来的车 “倒腾”给了王明玺。对于那些旧自行车来说,也许只有这种偏执的老人才有决心把它们收藏起来,而不是再次卖掉。
  王明玺坚持认为“倒腾”老自行车不能算收藏。他说,收藏这么多自行车的全中国就他一个,全世界也就他一个。“第一,这需要钱,第二,这需要地方。普通人谁能收藏得起?”
  这是个事实,空间是收藏自行车必须解决的问题。
  按照行家的经验,收藏100辆自行车需要200到300平米的空间。王明玺的两大间储藏室面积超过了400平米。他也因为自己那则“白金人”的故事声名远扬。
  王明玺已经72岁,身材矮小。从1954年花480元买了一辆崭新的英国“凤头”开始,他在东单、缸瓦市、北新桥、天桥等地到处“淘车”已经53年。他的藏车集中了1915年初至70年代末世界各主要自行车生产国的代表品牌,包括传动轴、皮带和链条三大系列车型。
    
浏览次数:883
复制 】 【 打印
查看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0)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