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铜元天地首页 >> 文章中心
文章阅读

搜寻西方版画中的明清北京

来源/作者:网络 |
  
  李弘与马思奇编辑出版的《京华遗韵》,把西方人在过去三百年间描画北京的版画及其创作的背景,整理成为一本连贯的历史画卷,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视角,即从西方人的目光与画笔中,品味明清老北京的人文风情与世代沧桑。
  作者第一次注意到西方版画中的老北京,是1998年在香港的一次版画展销。这些版画全部来自1793年第一次英国使团访问乾隆清廷后,在英国出版的出访巨著的版画卷。其中的一张描画的是北京西直门外的景色。画面上有城墙、箭楼、西直门、闸楼、角楼、护城河、跨河的大桥、破败的牌楼,加上城门外各色人物,任何对老北京略有印象的人都会忍不住在这张画前驻足惊叹。现实中,这种真实的场景已无处寻觅,老照片中也找不到画面如此宽广的全景。尽管这幅画有许多细节是失真的,但这样的艺术加工更让我们感受到当年的城门、城墙在西方人眼中的雄伟恢弘。
  从这张画开始,作者开始了近十年海外寻珍的过程。出乎意料的是,尽管这些版画零散地失落在海外的边边角角,但它们的数量大得惊人。从明末现代欧洲人探秘东方世界开始,就出现了描绘中国人的创作。最初的绘画原作多已踪迹难寻,但通过刻版印刷术,许多早期的版画流传下来。积几百年努力,描绘中国的版画总有成千上万。它们把中国及中国人的形象传播给了当时的西方世界,而中国人自己对它们却知之甚少。这也是作者收藏版画时遇到的最大的挑战之一。任何一张版画都有它背后的故事,但由于书已失散,年代久远,要找到它们的出身,往往比淘到这些版画还费时间。最令人沮丧的就是翻箱倒柜还是找不到一张画的渊源,而最令人兴奋的是将版画的初稿原著全部买到手中。不过有些原著即便到手,仍不能尽遂人愿,因为早期的很多著作都是用拉丁文、荷兰文写的,法语和英语书要晚了一个多世纪。
  《京华遗韵》把西洋版画的视线聚焦在明清老北京。因为这一时期发生的东西方交往的许多重大事件,都离不开帝都的风风雨雨。作者根据历史的脉络,对这些版画进行了编辑,并加注了文字以分享品味。其中许多西方版画是第一次被编辑成书,更是第一次与中国读者见面。 (《京华遗韵》,李弘、马思奇著,新世界出版社) 李峥嵘
浏览次数:791
复制 】 【 打印

>>相关资讯:

下篇文章:艺术市场:价值才能打败时间   上篇文章:蔡皋率领原创图画书井喷(图)  
查看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0)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