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铜元天地首页 >> 文章中心
文章阅读

名人书信抵万金

来源/作者:《私人理财》杂志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过去的战乱年代,作为唯一传达信息的方式,信札在百姓心中弥足珍贵。时代变迁,手机、电脑等高科技产物以及取代了原始的书信,但是某些信札却在文化层面上,向我们展示了“抵万金”的价值。

  文/实习记者 李洁琼

  在中国书店2008年春季书刊资料拍卖会上,晚清重臣骆秉章一封上奏给咸丰皇帝的奏折,经过一番激烈竞拍,最后以30万元落槌,比预期7万元的拍卖价格整整超出了4倍。这一偏离预期价值的成功拍卖,源于越来越多的收藏家对名人信札其独有的文化内涵的关注,同时也预示着名人信札在收藏方面巨大的升值空间。

  一封信札一段历史

  “对于名人,也就是对社会有影响力的人来说,一封信札其实就是一段历史。”广东省著名收藏家唐智勇就首肯了名人信札的价值。

  “其中有两个原因。其一,信札是写信者当时最真实的情感表达。字体、内容、用语等,都是侧面反应写信者与收信者之间的关系。其二,名人效应。在社会上知名度比较高的人,同时也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唐智勇向记者解释,名人的影响力,促成了今人对他们信札的关注,希望从他们的信札中,找出那段原始的、真实的历史。

  唐智勇的这一解释,从信札的起源和发展上诠释了信札的本质。

  信札又称手札、书札、笔札,由古代尺牍演变而来。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书信,那时书写书信都是在竹简或木片(牍)上,而且受书写材料和文字等局限,文辞比较简练。到了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书信才随之得以发展。在书信最发达的时期是明末清初,一大批文人墨客于书信中抒发胸臆、互通信息。在书信的语言方面,清以前均为文言文,清末民初开始流行白话文,康有为、梁启超等大学者也用白话文写书信,“五四”以后,白话书信体散文形成风气。

  从信札内容看,是写作者当时最真实的情感表达。但是单从信札内容看,信札难以成就“抵万金”的价值。因为信札内容可以抄录或者复印,炮制出内容一致而情感各异的赝品。由于信札是人们在随心所欲、随情而至创作的“小品”,无心插柳,更真实地表现出一个人独特的风格。

  唐智勇指着墙上一幅装裱十分精致的信札向记者介绍,“这是收藏家丁福保民国时期写给朋友孙卿的一封信件,呼吁他们对教育的支持和捐款。”

  信中写道,“行乐教育莘莘学子亦为当务之急,舍弟赞助在前开设已有一年成绩尚佳,现拟扩充校舍整备立案务祈先生赐予协助玉成,不胜感激祷之函揣此敬请。”其字体端庄秀气,语气郑重诚恳,丁福保作为当时颇有名气的大收藏家,还这样为国家的教育事业而奔走,可见其心拳拳,其情切切。

  此外,名人信札可以告诉某些政治背景。西安事变中,某些信札的可是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后来公开的刘鼎给中共中央联络局局长李克农和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来等人的四封密信中,有力地证明了中共并非“西安事变”的同谋。 

  与此类似的还有九一八事变之后,张学良写给何柱国将军的密信,写作时间是在1931年10月9日至12日,即“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后,日寇的侵略行径正在不断升级之中。这封诞生于特定历史时期的信件蕴涵丰富的历史信息,既是研究“九一八事变”也是探索“西安事变”的重要历史资料。

  “事实上,名人信札的每个细节都可能透露着信息。”古代名人写信时使用的信笺材料,可以反映出当时的造纸技术水平;涂改部分也可以透露写信者确定后又否定的情绪;文字用语反应出写信者与收信者的关系……这些元素比较完整地反应了当时的情况,“即便是写作者故意写出内容不真实的信札,信札的其他元素也将反映出该信的不真实”。 唐智勇如是说。

名人信札的三大收藏价值

  相对于其他的史料记载,名人信札算是比较真实也比较全面地反映历史的证物。正如唐智勇所说,“名人信札兼具有史料、文献、文学、书法、文物等多方面的价值。”

  作为最及时的实况记录,在不同的人群立场,也有着不同的价值点。名人信札的价值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它的历史价值和文献价值。因为名人信札对于其作者所处时代的时事、政治、人情世风以及与友人在诗文唱和、学问探讨等方面皆有反映,可以说,从某个侧面真实地记录或反映了名人的思想、学术观点以及一些工作和生活情况,也是人们研究这一段历史和名人的重要依据。

  二是他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过去,名人书写工具都是用毛笔,千百年来,中国的文人墨客和雅士常常利用书法来寄托自己的艺术理想,发泄自己的喜怒哀乐,许多人终身以之为伴,有些人虽治他业,且不是以书法著称于世,但终身雅好书法,若以他们独具风格的书法作品而论,当一个书法家绝对是绰绰有余。因此很多名人的书法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有着很高的观赏价值。

  三是名人信札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市场价值。因为名人书札往往体现了书家深厚的书法造诣和渊博的学养,民间收藏这些是很有意义的。自古以来,民间一直保存着收藏信札习惯,很多大藏家也涉足名人信札的收藏。

  名人信札的价位和书画及其它藏品价位的定位原则基本上是一样的,主要依据是历史上影响大,有较高书法造诣,信之内容有较高文献价值,信纸系作者专用笺或彩笺的;物以稀为贵,历史上有一定影响,由于各种原因,遗存手迹比较少的。但是由于目前信札收藏家都有自己的专题和范围,因此同样一通信札在不同的藏家心中的价位也会有很大的差距。

  不过,唐智勇对于当前信札的盲目收藏热却颇有微言,“名人信札不是人人都能收藏,要具有一定文化底蕴的人才有鉴别能力。”换而言之,名人信札收藏不仅仅是一件市场上了为了单纯为赢利而商业行为,同时也是对古文物的一种保护行为。

  此外,书法文化与信札文化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书法是没有思想的东西”,信札却是有生命力的东西。名人信札将会随着年代的过去,越来越显露出其重大的价值。

 无限增值的名人信札

  名人信札的文物价值、文化价值已经得到世人认可,同时以“存世仅此一件”的孤品的性质,更博得收藏家青睐。在近几年的拍卖会上,名人信札的落槌价格总是给人们惊喜,信札更是上升到了“抵万金”的价位。

  最著名的有西晋陆机的《平复帖》,距今1700多年,是存世最早的书法真迹,其字古朴、雄浑、沉厚。堪称“无价之宝”。王羲之写给亲友的书信有《快雪时晴帖》、颜真卿的《争座位帖》、杨凝式的《韭花帖》等,都是流传下来的我国古代书信珍品,拍卖会上也是难以估价。

  名人信札,尤其是古代名人信札很早就已进入市场,由于一般的买家是将其作为书法作品来看待的,因此价格不菲,特别是近几年来,价格更是不断攀升。但信札行情被人们看好,也是有一个过程的。上世纪90年代以前,信札的收藏者较

  少,价位也较低,一通信札,名气较大的也就数百元至千元,而且几乎没有赝品。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名人信札的收藏逐渐形成热点,价位不断升高,一通名人信札要价在千元乃至万元以上,1996年中国嘉德古籍善本拍卖中赵之谦4页信札的底价为45000至50000元。

  进入21世纪以来,名人信札的价位成倍增长。2000年中国嘉德周末拍卖会上钱钟书的5通信札底价为5000至7000元,成交价则为17000元。无独有偶,在2002年中国书店春季书刊资料拍卖会上,郑振铎致董康的3页信札以3000至5000元的底价起拍,经过收藏家的激烈角逐,最终以27500元成交(含佣金),超出底价近10倍。

  不过,当今藏家要收藏古代信札难度较大,毕竟过了那么多年,即使遇上价格不菲,已经不是普通藏家所能问津的。而现代名人书札的收藏却要容易得多,因为相比古代书札,现代书札的存量无疑要大得多,价格却低得多。

  为此,近几年不少藏家已把收藏目标瞄准了现代书札。2003年朵云轩拍卖会上,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书画名人手书8通书札(内容大多为谈论书画之事)获价1.01万元;同年,在嘉德拍卖会上,孙中山至叶恭绰信札四通获价111万元。而上海嘉泰推出的《徐悲鸿信札》(附实寄封)的价格是56.1万元,《郁达夫致王映霞信札》以37.4万元成交。这些价格都较起拍价有了很大的上扬。

  总之,如今现代名人书札的行情还处于起步阶段,选择收藏名人的书札信札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对象,未来几年随着人们对现代名人书札价值认识的提高,这类名人书札的价格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对此,唐智勇表示:“名人信札是无限增值的。”

  对名人信札的收藏,唐智勇指出,藏家务必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是名头,一般名头越大,价值越高;其次是年代,一般年代越久,价值越高;第三是书写的内容和题材,一般内容好、题材佳,价值就高;第四是书写的艺术,藏家应重点选择用毛笔书写的信札,如果书法是精品,那就是一件很好的艺术品,市场价值往往不菲;第五是齐全,收藏信札最好带实寄封。

小贴士:名人信札如何辨真伪

  看笔墨:

  一般而论,笔墨是鉴定书画包括信札真伪的关键所在。名人写字,有各自用笔的风格。如近代历史学家、书法家沈曾植的书法,其用笔是将汉隶与北碑笔法融入章草,使其书风古健奇崛,朴茂飞动,有其明显的特征。又如金石学家、古文字学家罗振玉的信札几乎都是行书体,字体狭长,高博典雅,又颇具金石味。

  从笔墨上鉴别真伪,还应注意两点:一是从通篇信札整体上观察。名人信札一般为行书或行草,运笔笔速较快,作品整体气韵贯通。而制假者只能做到个别字摹仿相似,但整体上不可能行笔匀速流畅,会出现断笔、拘谨、呆板等破绽,同

  时由于造假者多功力有限,时有败笔、弱笔以及俗笔等现象出现。二是从墨气上鉴别。仿品墨气浮,有明显的光泽,甚至还带有墨香味。旧作墨气沉,随着年代的推移,越久远则越深沉,且无光泽,有明显的陈旧感。

  观纸张:

  古人用笺纸一般都比较讲究,有金花笺、粉笺等等。民国时期多用宣纸制作信笺,最为普遍的是八行笺。建国后,信笺多用机制纸制作,并由竖格改为横格。在文人墨客中,也有用各种图案的花笺和私用特制笺的。这也为我们从纸张上鉴别名人信札的真伪提供了重要依据。

  如制假者用建国后的机制纸制作一通上世纪30年代的名人信札,无须问,便知赝品。近几年市场上的旧信纸每张售价8至10元,仿造一页稍有名头的名人信札,可获利千元。为此,制假高手往往专购旧笺纸制伪上市。但是,专用笺纸量少较难购取,如果制假者用一般旧笺纸制作,就会露出破绽。如两年前北京市场上有一通顾颉刚致吴廉铭的信,赝品是用旧的八行笺,而真品用的是特制公用笺,上方印有“中国史地图表编纂社用笺”字样,下方印有“地址:北碚黑龙江路八号,电话挂号:六五○五号”。两者对照,伪品真相毕露。

  考内文:

  鉴定名人信札虽同鉴定书画基本相同,但鉴定信札从某种角度上看,其难度要相对大一些。信札一般不钤印章,也较少有名人题跋,也有不少信札落款不署全名,只取名字中末尾之一字,因此在辨伪上有一定难度,还要借助于信札的内容来辨认。此外,从文字上亦可鉴别真伪。如果当你拿到一页晚清或民国时期的信札,出现不少错别字,或者发现有较多在文字改革后才会使用的简化字,不用问,赝品无疑。

  唐智勇

  广东省收藏家协会常务理事,收藏有宋、元、明、清各种线状书二万余册,内容横跨中国千年历史,文化、军事、礼俗、宗教、工艺、天文、疆域、教育、医学等方面,对名人信札收藏方面颇有研究。

浏览次数:818
复制 】 【 打印
查看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0)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