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铜元天地首页 >> 文章中心
文章阅读

古陶 我的心灵之源

来源/作者:网络 |
  
本报摄影记者/杨彦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横直线类似八卦纹单耳壶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四大圈网格纹壶成为沪上著名的古陶瓷收藏家之前,梁志伟是一位诗人,现在,他还担任上海《劳动报》编辑一职。
  1973年高中毕业时,他就已经是一个特立独行的文学青年了。大多数同学毕业后都做了工人,可以拿到每月36元的工资,在当时是不错的选择。然而梁志伟却选择到上海市工艺品进出口公司下属的工艺美校继续学习。因为在那里,他可以从古玩碎片中探寻历史。
  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全上海的“抄家物资”都要集中到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因此梁志伟在那里见识到了上海乃至整个华东地区最多、最好的古玩精品,也得到了许多老一辈专家的真传。梁志伟回忆起当年,感叹道:“古籍上的历史是死的,而古玩上的历史是活生生的。”
  可想而知,当梁志伟后来见到两千多年前的西汉釉陶、五千多年前的马家窑彩陶、八千年前的大地湾彩陶甚至1.5万年前新石器时代的素陶时,心情是多么激动。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何如今他家藏陶瓷2000多件,却偏偏对那些市场价值和精美程度都远不及明清瓷器的古陶情有独钟。
  情有独钟陶器
  2000年前的东汉,中国人创造了瓷器和发明了造纸术。8000年前的大地湾文化,就出现了彩陶。因此,近6000年的华夏文明,几乎都浓缩在了彩陶当中。这正是梁志伟对它们格外敬畏的原因之一。
  20年前,他在市场上偶然见到一件西汉釉陶弦纹双耳罐。罐身高36厘米,直径40厘米,器型饱满,保存完整。器型仿青铜礼器型,端庄大方、线条浑朴,直口平唇、上腹鼓出,下部斜成微凹底。器物上饰以三道凸出的弦纹,兽形的双耳旁贴“S”形纹饰,周身还饰有汉代特有的水波纹、鸟纹以及饕餮纹。
  “这是我当时看到过的离我们最远的东西了,作为一个诗人,我对它有一种文化的感应。”把这件陶器买回家后,梁志伟还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挥笔写下了一篇散文《情有独钟汉代陶器》。从此,他的陶器情结便一发不可收。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这段时间,他陆陆续续收藏了20多件汉代陶器。
  而在当时的中国陶瓷收藏界,明清以前的高古陶瓷收藏还是个较新的分支。在梁志伟收藏汉陶的时候,高古陶瓷大多保存在博物馆中,市场上还相当少见。直到改革开放,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末,西北大开发的号角吹响后,各地才相继有大量高古陶瓷出土。
  国家文物法严格规定出土文物不得进入市场,于是这些文物除部分为各地博物馆收藏外,相当部分都通过不同渠道流向海外,只有少数流散在民间。由于数量骤增,价格并不高,也没有受到市场的关注。只有一些文人收藏家,因为不忍国宝流散、损坏,才尽可能地把它们搜集保护起来。梁志伟也是在这个时候与5000多年前的马家窑彩陶结下了缘分。
  2000年春节前夕,几个甘肃古玩商来到梁志伟的收藏馆“文博堂”,说是有100多件马家窑彩陶想转让,好回家乡过年。当时梁志伟酷爱古陶的名声已经传遍了沪上大大小小的古玩市场,在此之前,他也陆陆续续收到过几件马家窑彩陶,这几位古玩商正是慕名而来。梁志伟认出其中一位是马家窑当地的民间高手,过去曾经打过交道。他也知道那几年甘肃马家窑遗址出土了大量彩陶,于是心里已经有了底。再拿起彩陶一看,陶胎的确是老的,而陶身上那些朴实无华的纹饰,更是令他怦然心动。
  一只彩陶壶上腹部装饰着马家窑最具特色的漩涡图案,充满了强烈的动感。弧线起伏双转构成锯齿状的纹样,犹如漩涡平静后微波泛起的层层涟漪在风中飘荡。梁志伟仿佛可以感觉到五千年前的古代先民们在野外紧张地狩猎后回到岸边,望着河里的涟漪清洗猎物升起炊烟的平和气氛。于是他让古玩商挑走几件赝品,其余的一律照单全收。
  当时,上海市场上很少有人会一下子买那么多彩陶,梁志伟此举在圈里引起了轰动,很快又来了几位商人,也将几年收来的彩陶卖给了梁志伟。这样短短一个多月里,梁志伟就收进了三百多件马家窑彩陶。经过精心筛选后,他留下了两百多件精品,其余让给亲朋好友分享。他知道如果当时自己没有留住这些彩陶,它们很可能就会流失到海外。与其那样,不如自己先将它们保存起来,边收藏、边研究,等待有朝一日,再将它们捐赠给国家博物馆,永久地展示出来。
  如今梁志伟的马家窑彩陶藏品无论数量和质量都可与上海博物馆媲美。自然而然的,他也成了我国彩陶文化研究的先行者。
  彩陶第一代研究者
  亲手触摸到彩陶后,才能真切地体会到它的美妙。一天梁志伟正用水清洗彩陶,陶胎突然发出“吱吱吱”的声响,持续达几分钟之久。一开始梁志伟惊呆了,过去他清洗陶瓷从来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再一看陶罐上的水分很快就被陶土吸干了,他这才明白过来,那是陶器吸水的声音。
  原来这些彩陶被深埋在西北干燥的黄土层里,长达4000到6000年之久,水分几乎都被泥土吸干。纵然当年盛过水,如今陶器的表面也早已干燥风化。因此如果往老彩陶上洒水,水迹会瞬间消退,而如果被灌水,陶胎就会发出吸水声。这也是鉴别彩陶新老的一个重要手法之一。
  更令梁志伟痴迷的是彩陶的器型和纹饰。所谓“文以载道”,梁志伟认为,在造纸术之前的大半部华夏文明史,正是靠“陶以载道”。这彩陶之上每一笔每一划中的文化意蕴,诱惑着梁志伟以及一代文人收藏者。
  “如果鲁迅、郭沫若还在世,他们一定会研究彩陶,只可惜考古学家1923年才发现马家窑,那么就由我们当这第一代的研究者了。”梁志伟认为这将最终催生一门新的学科“彩陶学”,而它所探究的正是华夏文明的源头。
  而这个源头之一便是母系社会对生殖的崇拜。梁志伟所收藏的马家窑陶壶,大多胫部撇口,腹圆如球,如同孕妇滚圆饱满的腹部。而彩陶上常见的纹饰中也出现了大量象征繁殖的图案。比如河塘里繁殖力极强的青蛙,演变成了彩陶上最有灵性的蛙纹图案,最后又省略掉蛙头,抽象成“W”形的几何图案。此外,由葫芦演变出的网纹、象征生命律动的旋纹和水波纹也都是马家窑彩陶中最具代表性的纹饰。
  古陶是收藏家的终点
  梁志伟是幸运的,他在对的时间遇到了彩陶,又恰好有足够的眼力、财力和胆量收下它们。“现在这些彩陶的市场价格已经上升了五六倍,精品甚至涨了50倍。”然而梁志伟指出,如今陶瓷收藏之中,最具升值潜力的还是高古陶瓷。
  如今欧美收藏家喜欢收藏唐代以前的高古陶瓷,因为唐代以后中国瓷器开始出口海外,后朝的瓷器在欧美贵族中已经相对普及;日本收藏家喜欢中国宋代的瓷器,因为他们认为宋代是日本文化的根源;而内地收藏家追捧明清官窑,“是受了香港资本家的误导”。
  上世纪80年代开始,艺术品拍卖在香港和台湾等地区悄然兴起,香港瓷器市场也从一定程度上引领了内地。然而香港明清官窑的炒家主要是“资本家”,而非文化人,对于他们来说,作为装饰性的收藏,明清官窑瓷当然更加漂亮,也能满足他们的炫耀心理。
  事实上,梁志伟看陶瓷,首先是器型,其次是釉水,因为这两者都是陶瓷独一无二的特征,也是高古陶瓷一贯吸引他的原因。在他眼里,瓷器到了元、明、清三代,反而是走入了“歧途”,开始追求瓷画的精美,与色彩的绚丽。“瓷画再精美,也比不上书画,因此陶瓷艺术到了元、明、清只能沦落为瓷器工艺。”
  “目前国内市场上高古陶瓷的价格与海外市场的价格相差10到100倍,而明清官窑的价格只和海外差2到3倍。”因此梁志伟认为,一旦国内藏家意识到高古陶瓷的价值,并有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收藏队伍当中,高古陶瓷的市场价格就将迎来一波升幅。而随着大众文化品位的提高,这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投资明清官窑、民窑青花彩瓷,仅仅是一个过程,一种手段,最终,老窑瓷器、高古陶器,将是一位成功人士最后的陶瓷收藏选择,也将是下一轮收藏热点。”梁志伟认为。
    吕宁
浏览次数:732
复制 】 【 打印
查看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0)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