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铜元天地首页 >> 文章中心
文章阅读

一对迁安农民夫妻的皮影情结

来源/作者:网络 |

一对迁安农民夫妻的皮影情结
图一:郭宝夫妇展示皮影
一对迁安农民夫妻的皮影情结
图二:工人们为皮影上色
  中新河北网唐山11月19日电 在一个晴朗的上午,笔者来到位于河北省迁安市赵店子镇马古寺村郭宝家,夫妻俩正在整理工人师傅们刻好的影人儿部件。看到来了客人,郭宝放下手中活儿热情招待。今年31岁的郭宝中等身材,皮肤黑黑的,目光中透露出坚毅与执着,谈起自己所从事的皮影技艺,这位地道的农民有着说不尽的酸甜苦辣。
  郭宝自幼喜欢雕刻,小时候若是从什么地方得到个雕刻的小物件或在报刊上看到了雕刻的成品,总是非常兴奋,时时拿在手中把玩,每次都亲自临摹,那时因为家里条件有限,从没给他提供过任何关于雕刻的材料,他只是在橡皮或泥巴上练习。从儿时起,郭宝就深深爱上雕刻这个行当。
  1999年5月,刚刚高中毕业的郭宝便只身来到唐山打工,他先后在广告公司、陶瓷厂打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到北京去推销瓷器,来到北京古玩市场,发现皮影作品在每家店里都有经营,这让郭宝很受启发。2000年3月,郭宝辞掉工作,和妻子商量决定从事皮影雕刻,想法一经提出,妻子满口赞同,夫妻俩决计要在皮影这个独具特色的民间技艺上大显身手。
  目标是有了,可做起来却困难重重。首先要学习技术,郭宝听说距村30公里外的沙河驿镇刘庄子有位叫王珍的老人,精通皮影雕刻和演唱。于是夫妻俩带着礼物,骑车前去拜访。经过再三请求,78岁的王珍老人终于被小两口的真诚打动,决定收他们为徒,并口传绝技。在半年多的学艺生涯中,不管风吹日晒,小两口每周总是坚持二到三次去王珍老人家学习。他们对师傅的精湛技术佩服得五体投地,更为皮影艺术的博大精深所吸引。他们暗下决心,要把皮影艺术作为自己终生追求的目标。
  “制作一个皮影成品需要刮皮、浆皮、拓样、雕刻、着色、涂油、拼钉、装杆近十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严格的规定,但刀口和上色是最能体现雕刻艺人水平的地方。”谈起自己从事多年的技艺,郭宝有着说不尽的话题。就在郭宝和妻子陈海云熟练掌握了制作“皮影人儿”的整套程序并制作出大量作品后,销路成了最大的难题,为此夫妻俩费尽心思。几经周折,2003年9月15日,带着自己的皮影作品,夫妻俩参加了第三届中国唐山陶瓷博览会。不想第一天竞卖了3000多元,并不断有人来询问,刚一出道便见到可观收益,这让夫妻俩欣喜万分。2003年,郭宝将自己的皮影作品拿到了北京古玩市场销售,由于雕刻精细,质地好,深受收藏爱好者的喜爱,一周内卖了8千余元。为适应市场需求,郭宝聘请了村里十几位农家妇女专门从事皮影雕刻工作。为了扩大皮影这一冀东艺术奇葩影响,2005年郭宝投资3万多元,组建了迁和皮影艺术团,在全市各地巡回演出,更多的人体会到皮影艺术的魅力。2007年4月,郭宝皮影工作室出现在了第三届中国国际动漫节上,展出的雕刻作品及剧作《鹤与龟》深受好评,皮影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站到了时尚的最前沿。
  如今,郭宝夫妻俩的皮影事业蒸蒸日上,郭宝皮影传承工作室也成为了中国最大的民间皮影雕刻基地,已经收藏了3000余种皮影造型和千余件皮影剧本。为推广皮影这一民间传统艺术,2007年郭宝曾带着自己的作品去我国南方的某些地区推广,虽没有得到认可,但这并没有浇灭夫妻俩心中的信心。“越是地方的,越是中国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郭宝如是说。
浏览次数:704
复制 】 【 打印

>>相关资讯:

下篇文章:双年展成功落幕:老火车今晚回杭   上篇文章:老人60年收集5000多盒火柴  
查看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0)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