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铜元天地首页 >> 文章中心
文章阅读

郑剑夫:古沉木根雕独辟蹊径

来源/作者:网络 |

  新华网浙江频道11月26日电( 记者 璩静 )憨笑大腹的弥勒佛,仰天长笑的李太白,洞察世事的观世音,雍容华贵的杨贵妃,俏皮可人的汤圆妹……走进根雕大师郑剑夫的工作室,满眼尽是各式各色根雕艺术品,一股特有木质沁香扑鼻而来。
  寥寥数刀,妙手自然
  郑剑夫中等个子,皮肤黝黑,笑容憨厚,一个朴实的农民模样。他的手,骨节粗大,厚实有力,进一步印证了这种印象。但一块块看似笨拙的树根,到了郑剑夫手中,只需三两下摆弄,一件浑然天成的艺术作品便跃然而出。
  “在雕刻技艺上,我追求以少胜多。因为过分的精工细作,反失天趣;过分寻求形似,反而媚俗,创作时一刀定乾坤,这样才能做到我心目中的‘天人合一’。”郑剑夫说。
  对于郑剑夫最擅长的人物造像,他不死守传统木雕过分重细节雕刻的手法,主张就和木料肌理色泽,造型不露匠痕,粗犷处一刀不奏,显示自然风貌,精雕处细致入微,神态毕现,能不用刀处绝不用刀。
  眼前这尊宽袍大袖的李白醉酒根雕像,树根天然的纹理,变成了风流不羁的大诗人随风飘荡的大袖,细看时,仿佛有拂袖之风声耳边刮过,既有传统美感又不失时代韵味。这种天人同构的艺术手法,不但是郑剑夫的艺术特色,更成为浙派根雕的艺术特色。
  在乎艺,也在乎材
  用材之奇,也是郑剑夫的根雕被海内外收藏者青睐的原因之一。每年,他都跋涉于福建、浙江、江西、湖南诸省乃至境外寻觅木材,山脚水底的枯根朽木,却往往是他眼中的至宝。
  郑剑夫第一次接触古沉木,纯属偶然。十几年前,郑剑夫在河边发现了一个六七十斤重的大木头。这块木头不仅重,色质纹理也很美。他取了一段作了一尊佛像被买走。时隔不久,他用剩余部分又制作了一尊佛像,正准备自己收藏,一位韩国客商闻讯前来购买。郑剑夫经不住苦求只好忍痛割爱。突然,他心里涌出一种强烈的感觉:天下之大,这种木头总不会仅此一段吧?由此,郑剑夫开始了寻找、雕刻古沉木的历程。
  这块木头,就是古沉木。“古沉木”又名“阴沉木”,据《辞海》记载,阴沉木是因重大地理和气象变化,而沉埋于江河湖泊及地层中的珍贵木材。它质坚纹密、古朴凝重、没有“火气”不需做旧、不开裂不变形,不虫蛀易收藏,很适宜做根雕作品。
  在郑剑夫位于浙江嵊州的工厂里,千奇百怪的树根堆成一座小山,其中不乏沉香、紫檀、黄花梨、楠木等名贵木料,但他最心仪的还要数古沉木。一位根雕收藏者说,郑剑夫的古沉木作品有一种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就是材质之韵和古朴之气。
  百艺之才,源乎生活
  浙江嵊州是一个文化积淀深厚的地方,以竹编、泥塑为代表的民间工艺更是源远流长。
  古人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个生长于嵊州乡村的汉子从小就喜欢画人像,即使是干农活间隙,他也总带着一把刻刀,随性就在农具上刻几个有趣的人物。郑剑夫渐渐发现,根雕可以即兴发挥,更顺乎天然,每件作品都有不同的表现和惊喜。上世纪80年代起,郑剑夫便专注于根雕创作,一做就是几十载。
  郑剑夫的工作室里,记者看到了他的代表作组合根雕《一百零八将》。这组作品精选了柏木、柚木、黄花梨、古沉木等20余种根材,历时6年完成。这一百零八将,个性鲜明,栩栩如生,让人称叹。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杨伯达评价说,“不但是精品,更是极品”。
  如今,郑剑夫正收获着成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浙江根艺美术学会主席……这些响当当的称号记载着他30多年艺术耕耘。郑剑夫却说,“有时候只想一个人躲起来,用心体会,静心创作,寻找心中最想塑造的作品。”
浏览次数:792
复制 】 【 打印

>>相关资讯:

下篇文章:梅兰芳旧藏:精美鼻烟壶   上篇文章:香港贞观取消圆明园狗首拍卖  
查看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0)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