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铜元天地首页 >> 文章中心
文章阅读

胡旭冰:情近翰墨卓然成家

来源/作者:网络 |




  在冬日明媚的阳光中,笔者来到广安区北苍路一幢高楼内,循着墨香走进了书法家胡旭冰先生的家。第一印象,旭冰比他的实际年龄要年轻得多,短短的头发,白里透红的皮肤,一身休闲的服饰,给人一种干练、随和之感。
  旭冰的书房不大,但桌案不小,占据了“斗室”的半壁江山。桌案上整齐地摆放着文房四宝,书柜中装满了书画刊物,墙壁上悬挂着名人字画和旭冰自己的书法作品。在这样一个氤氲着艺术芬芳的地方,我们品着香茗,兴致盎然地聊了起来。
  幼承家教,随父习书
  旭冰喜欢上书法,最初来自于父亲的熏陶和影响。
  那时,旭冰的父亲在部队工作,特别爱好舞文弄墨,旭冰常常守侯在父亲身边,看着父亲用毛笔蘸满墨汁,在纸上写出一个个优美的方块字。长期以来耳濡目染,使旭冰对毛笔字产生了兴趣。父亲也希望儿子能写得一手好字,便专门买来小号毛笔,从教基本姿势到基本笔画的书写,再到蒙格、临帖,使旭冰很快就掌握了笔墨的基本功。
  旭冰练字很刻苦,也很有悟性,他除了每天都要写满几大张报纸外,平时还非常细心留意他人的字迹。幼时的旭冰在父亲的指导下,对颜、柳、赵、欧等古代名家字体勤加练习,在临摹中,旭冰也体会到了书法的形体美、点线美、结构美、空间美,兴趣与日俱增。到读初中时,旭冰一手毛笔字已在学校小有名气。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同学们都知道旭冰的毛笔字写得最好,所以班上的大字报都由旭冰来写,其他班的同学也来请他代写。那个年代,虽然在学校学不了多少知识,但天天写大字报,给旭冰提供了不少练习书法的机会。后来,旭冰到重庆读书时,在学校举行的书法比赛中,他的作品几乎都是全校一等奖。
  现在,说起自己对书法的挚爱和取得的成绩,旭冰对父亲便充满了深深的敬意和感激之情。他知道,是父亲的潜移默化,引领自己走上了书法之路,是父亲的悉心指导,让自己对书法有了更深的领悟和体会,可以说,父亲就是自己书法的启蒙老师。
  孜孜以求,临池不辍
  1981年,旭冰被分配到原广安县人民医院工作。院领导发现他在书法及语言文字方面的特殊才能后,特意将其从药剂科调到行政办公室工作。
  此时的旭冰对书法艺术的追求已达到如醉如痴的程度,正如他感叹的一样:“一日可无鱼肉,不可无笔墨也!”工作之余,他的时间大多花在了书法创作和研究上。他认为,对于写字,一定要字内功和字外功双管齐下,“板凳须坐十年冷”,方能有所成就。为此,他每年都要订阅《中国书法》《书法报》《书法鉴赏》等六七种书画类刊物,他的书房也几乎变成了书画刊物的专业图书馆,引得圈内朋友都来这里借阅。到外地出差的时候,他必去的两个地方是书店和名胜古迹,尤其在庙宇、风景区的扁牌和摩崖石刻旁,他往往一站就是大半天,尽情汲取着传统书法的艺术精髓。除书法外,他也爱好美术和摄影,并让这些姊妹艺术的元素相互融合,取长补短,共同长进。
  如果说,在此之前,旭冰对书法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一种美学的层面,但随着对书法理论和笔法运用等研究的不断深入,他对临摹与创作有了新的认识,对书法的笔墨情趣和精神内涵有了新的感悟。他认为,书法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它还是一种哲学。
浏览次数:706
复制 】 【 打印
查看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0)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