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铜元天地首页 >> 文章中心
文章阅读

季羡林:藏书曾被江青染指

来源/作者:网络 |
季羡林:藏书曾被江青染指
  1月20日电 今年98岁高龄的季羡林先生是在中国国内外享有崇高地位的学术大家。除了做翻译写散文等调节方式,他还有一种知者甚少的自我调节方式,那就是收藏,欣赏自己的收藏品。与作为一位大学者的名声相比,作为大收藏家的季羡林先生,就几乎不为外界所知了。
  季羡林的弟子钱文忠日前在新加坡《联合早报》撰文展示了季羡林作为大收藏家的一面,摘录如下:
  今年98岁高龄的季羡林先生是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地位的学术大家。从已经发表的部分日记来看,青少年时代的季羡林先生和同龄人一样,热爱各种在当时堪称新奇时髦的运动,比如,就读于清华大学期间的季羡林先生,就曾经热衷于手球。
  但是,大学毕业后的季羡林先生很快就远赴德国留学,从此开始了他漫长而辉煌的学术生涯。此后的季羡林先生给我们的印象是终日青灯黄卷,与书籍和各种希奇古怪的古代文字为伴。除了散步、爱猫,季羡林先生的作息一如德国哲学家康德,像钟表一般的准确而有规律。
  我们当然不能说这样的印象不对。但是,这并不就等于季羡林先生没有自己的调节方式。接近季羡林先生的人都知道,老人家的自我调节方式很独特,那就是调整工作对象和工作方式:做专业研究做累了,季羡林先生就会转身去做一段翻译,或者是写一篇散文。
  如果说,这样的调节依然是在工作的话,那么,就我所知,季羡林先生还有一种知者甚少的自我调节方式,那就是收藏,欣赏自己的收藏品。与作为一位大学者的名声相比,作为大收藏家的季羡林先生,就几乎不为外界所知了。这主要是由于季羡林先生谦抑冲退的性格使然。其实,毫不夸张地说,季羡林先生还是一位重要的收藏家。
  最早的收藏是奖品
  季羡林先生的最早的藏品本是奖品。这是怎么回事呢?在进入山东大学附属中学以前,乐于钓鱼摸虾的季羡林先生的学习成绩虽然也居上游,却称不上出类拔萃。但是,在山大附中,季羡林先生的作文无意中受到了国文老师王昆玉先生的表扬,这就激发了少年学子的向学之心。结果,生平第一次考了一个甲等第一,平均分数超过95分,这在全校是独一无二的。当时山大校长兼山东教育厅长是前清状元王寿彭,亲笔写了一副对联和一个扇面奖给他。从此,季羡林先生才开始认真注意考试名次,不再掉以轻心。结果两年之内,四次期考连考了四个甲等第一,威名大震。
  这副对联和扇面,就是季羡林先生最早的藏品,一直保存至今,极受珍爱。有一段时间遍寻不得,当时以为,抗战期间,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留学,济南家里的生活无比艰辛,这些藏品可能被拿去易粮糊口了。先生还托人到济南打听寻觅过,当然杳无音讯。这还让素来豁达的季羡林先生很是叹息了一番。还好,终于有一天,王状元的墨宝从书深不知处冒了出来,老先生将它们挂在墙上,静静地欣赏了好一阵子。我在一旁,丝毫都不敢打扰先生。因为我知道,正是这幅最早的藏品,将先生带回了自己的少年时代。
  有意识的收藏 自1949年后开始
  然而,这只能算是季羡林先生的无意收藏。先生的有意识的收藏开始于1949年之后,特别是上世纪50年代的建国初期。那个时候,旧时豪门不是变买藏品逃离大陆,就是摈弃旧物迎接新生。一时间,千年古都北京的街头小店随处可见字画文玩,至于琉璃厂,更是充斥着名家剧迹,而问津者却寥寥无几。季羡林先生曾经告诉过我,从主观上讲,他实在不忍心看着这些艺术瑰宝就此流散消亡,总想尽自己的力量,能够抢救多少就算多少。从客观上讲,他也确实有这个能力。至少就经济状况而言,50年代的季羡林先生是属于高收入阶层的。先生是为数很少的一级教授,月工资300多元(人民币,下同),此外还有担任各种职务的津贴和不少的稿费。总收入在当时是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数字。60年代以前,季羡林先生独自生活在北京,每个月给济南的师母、老祖寄去100元,这就可以过相当宽裕的生活了。一子一女进京读大学,先生也是每人每月给15元。就个人生活而言,季羡林先生除了买书吃饭,再也没有什么大笔的开销。因此,先生有相当的条件,来实现自己的心愿。
浏览次数:566
复制 】 【 打印
查看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0)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