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铜元天地首页 >> 文章中心
文章阅读

京绣传承遭遇到市场尴尬

来源/作者:网络 |
京绣传承遭遇到市场尴尬
 
京绣传承遭遇到市场尴尬
 
姚富瑛在展示一幅“官补”绣品
  “现在买原材料都很困难,价格上涨很厉害,而且有些东西买不到了。”作为现在京城技术最为全面、理论最为深厚的京绣大师,姚富瑛面临的还不止这些困难。京绣市场严重萎缩,后继乏人是他更揪心的事。“我现在没有徒弟了,年轻人不愿意学,我也不能勉强。”2月25日,在京城百工坊隆昌刺绣坊姚富瑛无奈地向记者表示。
  据姚富瑛介绍,作为“燕京八绝”之一的京绣,又被称为“宫廷绣”,兴盛于明清时期,主要用于皇家宫廷服饰、装饰,后传入民间,成为精美的服饰和艺术装饰。京绣用料华贵,工艺讲究,寓意吉祥,配色鲜艳,有着瓷中极品粉彩、珐琅颜色的华美。京绣有着深厚的宫廷艺术和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手工刺绣中的奇葩。而如今,这门独特的技艺已走到失传的边缘。
  市场萎缩原材料价格上涨
  据姚富瑛介绍,京绣是以北京为中心的刺绣产品总称,由于最初主要是贡奉皇家宫廷的绣品,又被称为“宫廷绣”。现在由于原先的老艺人逐渐离去,掌握这门技艺的人越来越少,因而面临着失传,已被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目前,搞京绣的人越来越少,市场严重萎缩。“现在买原料都困难,没有卖的了。”姚富瑛对记者说,不说别的,一根绣花针,跑半天都买不到。原材料购买也困难,价格不断上涨后,姚富瑛只能靠着存货来做活儿。
  姚富瑛说,正宗的京绣,用料极其讲究,一般选用纯蚕丝面料和丝线织绣,还有纯金银线也大量使用。“纯蚕丝绸缎,一尺卖四五十元,上等的卖100多元;纯丝线一斤卖500元,金线一斤卖900多元。”姚富瑛说,买回来的丝线,还要劈成“绒线”,一斤丝线只能劈出二三两“绒线”,所以成本很高。而一幅“马面”或“官补”,只卖五六百元。这样的织品,配好料后,需要20天完成,复杂的就需数月。记者看到姚富瑛的一幅《凤串牡丹》绣品,做工极其华美,用了4个月完成,售价4000元。
  此外,为了保证工艺质量和意蕴,京绣作品都是由个人单独完成。
  做工考究蕴含深厚传统文化
  在百工坊隆昌刺绣坊,记者看到,精美华贵的京绣作品,挂满了整个屋子,大部分是姚富瑛的作品,也有他收藏的200多年前的作品。当天正好有外宾来参观,他们对这些精美制品惊叹不已。
  据姚富瑛介绍,明朝以后,官服都在前后大襟绣上“补子”,是官品位的象征。因此诞生了专为宫廷服务的“绣局”。“补子”是京绣的代表作,如今,这些“官补”都被镶嵌镜框,挂在墙上,成为了精美的艺术装饰品。
  姚富瑛说,京绣做工极其讲究,绣品一定要“平、光、齐、韵,和、顺、细、密”。此外,京绣的纹形“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如鹤衔灵芝,表示长寿富贵;海水江漄,表示一统江山;祥云瑞霭,表示风调雨顺;玉兰花,表示金玉满堂;竹子,表示节节向上;亭子,表示婷婷玉立……每一物种,都充满了美好寓意。
  姚富瑛强调,京绣虽曾只为皇家服务,但其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华夏5000年的高度文明,是不可多得的艺术财富。这也是欧美等国际友人被京绣征服的原因。
  后继乏人干不动了就收摊
  现年已经67岁的姚富瑛,有着50年的京绣从业经历。据悉,姚富瑛的太祖、祖父都是清廷造办处绣花局的工匠。他年少时又师从著名京绣大师鲍淑兰。1983年鲍淑兰去世后,由姚富瑛继承了她全部技艺。1995年,从隆昌刺绣厂退休后,姚富瑛开始专事京绣制作和销售;2003年,进入百工坊。
  “我现在感觉到眼睛不行了。”姚富瑛指着自己的左眼说,几十年的刺绣,把眼睛伤着了,现在做活儿很吃力。京绣不比其他,非一朝一夕能真正掌握全部技艺,而现在的年轻人不像他们,能坐得住,“现在的年轻人诱惑太多了,哪能吃得下这个苦”。姚富瑛说,他也不强求了,“做不动的时候,就收摊了。”姚富瑛对记者无奈地说,或许若干年后,大家就很难见到真品了,也只能听听他讲的故事了。

    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铜元天地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浏览次数:585
复制 】 【 打印

>>相关资讯:

下篇文章:吴冠中限量珍藏画册出版   上篇文章:兰亭雅集在京举办  
查看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0)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