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铜元天地首页 >> 文章中心
文章阅读

包章泰:古砚集来翰墨香

来源/作者:网络 |
   走进北京古玩书画城,走进包章泰砚台精品展展厅,镜头聚焦于一方唐代船形建州砚。此砚形如古舟,色如古木,砚首如梭,砚尾微翘,好似赤壁行舟,带着岁月之光迎面驶来。放眼望去,展厅里林林总总的大小古砚神采各异,依次排开,即使浪砂淘尽,这些不朽之物依然诉说着千年的历史。
  包章泰,这位气魄非凡的收藏家,来自福建古田。他三十多年行走在大江南北,搜集到砚台精品上千件。此次展出的三百余件珍品,是按不同朝代挑选出的代表,意在呈现一部完整的历代砚台史。
  展品的时代跨越千年,上起西晋,下至民国。品种既有传统的“四大名砚”之端砚、歙砚、洮砚和澄泥砚,也有新发现的龙池石砚、建州石砚,还有玉砚、漆砂砚、陶瓷砚等其他材质的古砚。不同朝代的传世之作,造型、工艺、文化内涵各有千秋,或玲珑古雅,或大气磅礴。反映了不同时代的审美追求和社会风貌。
  以玉为砚极其奢华,历代少见,此次展出的一方唐代风字形白玉砚色白润泽,造型端庄古雅,华贵舒展之气贯通,尽显盛唐风韵,流传至今者举世无双。另一方宋代铲形绿端砚,石色青紫,柄首及两侧分别阴刻龙凤和勾连云纹,柄的正面开一条形池槽,槽面附薄片盖,盖面阴刻一童子,脚踩绽开的牡丹花,右手上举执折枝牡丹,纹饰如生,意境清雅。此砚的发现填补了宋砚造型的空白,堪称宋代端砚之瑰宝。
  三十多年的苦心搜求中,最让包章泰心动的是明代书画大家文征明的一方天然带皮雕端砚。古砚发展到明清两代,形态更加多样,最受文人青睐的当属天然雕。此砚巧取砚石的天然形态,浑然天成,似寓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之意,寄托了追求磊落大气的人格理想,融入了天人合一的文人情怀。砚背刻有“挥毫自在”四字更是点睛之笔,字体温润秀劲,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落款“征明”二字,勾起观者无限情思,仿佛依稀可见当年诗人挥毫泼墨之潇洒神情,何等怡然自在!此类绝世珍品云集展厅之中,文人墨客之情趣、宫廷显贵之智慧皆流淌于砚石之上,重现诗书之国的文明神韵。
  千百件古砚珍品中,包章泰对来自家乡福建的建州砚情缘更浓。
  建州石砚,其石产于福建省北部的建州北苑凤凰山而得名。宋代文豪苏轼曾经泼墨赞美建州砚。苏轼《东坡题跋》载:“山如飞凤下舞之状,山下有石,声如铜铁,作砚至美,如有肤筠然……”据考证,建州石砚,石色有青紫、青灰、紫红、苍青等色泽,石质坚致温润,颇可发墨。包章泰发现今人常把一些建州砚误认为是端砚,原因是考古发现较晚,人们对建州砚知之甚少。其实,建州砚同样历史悠久,拥有可与端砚相媲美的实用价值与历史文物价值。
  包章泰说,一部建州砚史,足可折射出一部中国砚台史和中国文明史。考察古砚的价值,可以从砚材、砚式、雕刻、 铭文各方面来看。仅就中国古砚制式来说,不同时期的砚式,大都展示着特定的时代风格。如先秦古砚多就地取材,纯任自然; 汉砚或方或圆,简朴浑厚;唐代箕形砚盛行,典雅豪放;宋代大小抄手砚风靡于世,洗练素美;元、明、清砚式则有集前代之大成之势,富丽纷繁。包先生拿出他收藏的二十多件宋代建州砚为例,仅从形态来看,魏晋风度、唐朝遗韵与宋代的新潮流在这里并存。
  且看这方宋代建州深灰石风字形砚: 其砚外形如 “风”字, 光素无纹。砚首圆弧,两侧边缘凸起而向外敞,砚面前低后高,无分墨池与砚堂。砚背前平后浅抄手。砚身具土沁锈,石质坚硬肤润,色深灰,内含银星,在阳光照射下,银光闪烁。形制古拙,朴素无华。此类风字形砚,由唐双足箕形砚演化而来,为研究唐砚与宋砚的过渡形式提供了实物资料。
  包先生拿出的宋砚中最多的还是抄手砚。无论是胆红石、青灰石还是青紫石质地,皆作长方形,砚面平正,砚首深凿横条状墨池, 砚体较厚, 砚背由尾向首部斜下而凿,左右侧留两跗足,形成砚尾下方中空, 适可插手以便拿砚,故称“抄手”。 此砚式流行于宋代,颇有端庄肃穆、四平八稳之态,为典型的宋砚体式,体现了宋代不同于唐的时代风貌。
  在包章泰看来,每一方砚台都是学问,都有故事。“文房四宝”砚为首,砚台与古老的书法艺术形影相伴,孕育出无数锦绣篇章。三十年,包章泰徜徉在他的古砚王国里,沉醉于书香墨影的魅力。如今,他将凭一己之力收藏的历代古砚陈列于展厅,让更多人感受这部鲜活的历史,带回一缕墨香。

    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铜元天地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浏览次数:612
复制 】 【 打印

>>相关资讯:

下篇文章:收藏木偶:让人乐在其中   上篇文章:印尼华人对中国当代艺术热情不减  
查看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0)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