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铜元天地首页 >> 文章中心
文章阅读

当代艺术的崛起意味着什么

来源/作者:网络 |
  ■朱浩云
  本报3月14日以“当代艺术专辑”为题刊登的一组有关当代艺术的文章引起了美术界和收藏圈的热烈反响,也引来了不同看法。今天,本专刊继续刊登《当代艺术的崛起意味着什么》一文,希望将当代艺术的讨论引向深入。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当代艺术在相当一段时间备受国内艺术品市场的冷落。可以说,整个八九十年代,当代艺术在国内没有什么市场行情。国内拍卖当代艺术的拍卖行也凤毛麟角。由于成交不理想,一些拍卖行只能苦苦支撑。2001年,刘小东的《走神儿》在中国嘉德拍卖时,估价只有4、5万元,却依然没有逃脱流标的命运。时隔5年,当这件作品再次被荣宝拍卖推出时,却卖了88万元。2002年,王沂东的《有这么一个小院》18万元也没有人要,2005年在嘉德却以192.5万元成交。2006年北京保利推出刘小东的《三峡新移民》巨幅油画,被国内一买家以2200万元收入囊中,轰动海内外。当代艺术品在市场的崛起意味着什么?
  思考之一:当代艺术成交价高并不一定代表艺术成就高。比如,新一辈画家曾梵志、蔡国强的作品价格力压徐悲鸿。对此,蔡国强显得头脑十分清醒。他说:“如果你注意到与这个市场热度相比,世界上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研究很冷淡,你就不会因为高价而得意。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20世纪艺术回顾展上,中国的作品少得与它的市场价格完全不成比例……说明高价并不意味着艺术成就。”
  思考之二:当代艺术在海外市场上持续火爆,价格动辄数百万乃至数千万,如此“天价”有可能被海外操纵。有数据统计,目前五分之四以上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是被海外收藏者购买的。在他们的拉动下,当代艺术作品在国内的价格也是水涨船高。有专家更尖锐地指出:“在西方收藏家有意识的操纵下,通过10多年的市场运作,一些‘丑化’作品反而成了在西方代表中国形象的主流作品,并通过炒作,以天价回流,最后还是跟风的中国人在花冤枉钱‘买单’。”
  思考之三:当代艺术走红拍卖市场并未引来国人的叫好,相反引来空前的争议。中国美协顾问、中国美院原院长肖峰认为:“艺术要有一种追求,能带给人以美感,弘扬真、善、美。如果艺术创作宣扬的是假、丑、恶,那就大大背离了艺术的本意。在艺术上能出现多元化的现象是好的,但现在有不少怪诞的创作甚至于伤害民族自尊,这都是可怕的现象,背离了艺术的本意和宗旨,不是对艺术的追求。”
  思考之四:当代艺术走红并不意味着这类作品是中国美术的主流。鲁迅美术学院院长韦尔申认为:“目前中国当代艺术的格局比较复杂,有点良莠不齐、鱼目混珠。我们肯定大多数的艺术家都倾向于认认真真搞一些实验性作品,但也有个别艺术家采取的是不负责任的态度和角度,他们的‘艺术’作品传达出的东西很有问题。我们相信这种个别现象不会成为整体走向和整体现象。”
  思考之五:如今当代艺术的走红并不意味着其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前苏联也出现过所谓的“前卫艺术家”。他们的作品一度也被西方媒体和收藏家的大肆炒作,价格扶摇直上。然而好景不长,如今这些“前卫艺术”作品身价一落千丈,无人问津。那些原来走红的艺术家也没人理了,有的甚至消失得无影无踪。

    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铜元天地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浏览次数:548
复制 】 【 打印
查看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0)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