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铜元天地首页 >> 文章中心
文章阅读

高宣扬:画出自己的思想

来源/作者:网络 |
高宣扬:画出自己的思想  《秋葵会否变红》
  4月3日至25日,《被拯救的葵园:许江新作展》在上海美术馆展出。展出的许江画作,从它们开始显现的最初一刹那,就展示了画家在画中的“思”以及“思”的自我言说过程,同时这也是艺术家参与思考、关怀思想命运的一种见证。
  艺术家在创作中并不需要像科学家那样,采取科学真理的思维模式,以科学的思维模式为典范,实现主体与外在对象的统一性活动。艺术家不是“看到”对象,才进行对外在客观对象的模拟式描摹。严格地说,艺术家必须首先“有创作的意向性”,即必须在自身的艺术生命中点燃创作灵感,此后在其实际创作中,伴随着创作活动展开,将内在的意向性当成自身生命的审美方式,通过眼睛的“面向存在的观看”,引导出艺术家的思想,让艺术家自身的创作思想,配合艺术家的笔触,进行自我展现和自我实现。
  许江作品《被拯救的葵园》中的各种葵花,“原汁原味”地呈现出地球环境的污染以及自然万物的兴衰历程,证实了李白的诗句:“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同时,也深刻地描绘了当代技术世界,以及全球化之悖论性质,揭示人类为现代化付出的沉重代价。然而,更重要的是,这一系列中的葵花,又错综复杂地表达了艺术家本人面对活生生的世界时,所流露的情感和意志以及他对未来的期望。
  《被拯救的葵园》中的葵花,与其说是自然界对象的“反映”,不如说是艺术家本人生存经验的积淀结果,以及积极外化力量的宣示。因此,艺术家的“思”,是不同于科学家和哲学家的“思”,它是由理性与非理性、感性与智性、情趣与欲望,以及肉体感受与心灵感应相结合的复杂运作。所有这一切表明,只有首先彻底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的“思”,才能真正体会艺术家的“思”的性质和特殊性。
  许江在《第三眼》一文中说:“画之所画,是人之所见,艺术的本体正是‘人如何去看’的问题。绘画艺术可以在一个视域中,在准备好的坚定之中,演习‘看与被看’的基本命题,从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回返自己。对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的艺术家来说,这种艺行的明证,不仅在于创作作品,更在于构建‘艺术之如何去看’的方法体系。因此,在今天面对图像时代、图像化感知所带来种种弊端的情形下,他们是较早的觉醒者。他们的艺行表现出这样一种人文的境界:如何以直观构建和反观自然的方式,让人的视觉体验持续地走向被普通理解的精神存在。”
  概括地说,艺术家的“思”是把特殊的“身体之思”、“情欲之思”、“历史之思”以及“生命之思”交错运行起来的创作过程。这种特殊的“思”,是在艺术创作过程中采用超越主体和客体的方式,不局限于任何约束性的法规和程序,单凭创作欲望和情欲的自我展现,在眼与手的双重审美表演中,把头脑中的思考巧妙地与眼和手的创造活动结合起来进行的。
  许江自己在《心中之葵》一文中说:“也许是家乡特有的树种,也许是童年门前常见的闲花野卉。这些植物与人相伴,常含有一种情感。当相关的思绪涌动之时,植物便活脱出来,生生如在眼前。植物常常是记忆的引子,在眼前与脑海中穿针引线,在现实与历史的交叠中显现岁月的情愫。”许江曾坦率地说,正是在他眼前的“葵”的感应下,他像梵高那样,由衷觉得“葵那里边联结的正是金黄而狂热的感人生命”。
  所以,许江在画中的“思”所强调的,正是发自画家生命深处的创作灵感对“存在”本身的体验。法国思想家帕斯卡指出:“生命之珍贵性,恰恰在于它那芦苇般的脆弱性,以致使它只能在其独有的生命条件下,展现出它的历史惟一性。”许江的画中“思”,试图努力展现生命的短暂性与历史的反复曲折性的巧妙结合。因此,他将多彩多姿的向日葵和芦苇,重复地选为绘画的原料,寄望艺术家本人对生命艺术本质的审美式自我实现。
  在《秋葵会否变红》中,许江试图以直观构建和返观自然的方式,让人的视觉体验,持续地走向被普通理解的精神存在。面对《秋葵会否变红》,使人想起海德格尔在《语言与家乡》中所说的话:“家乡便是命运。然而……在我们时代的全球化时刻,语言、母语、方言与家乡之间血脉相通的传统关系已经分崩离析了。对人来说,命运般地派送着人的语言,似乎已经远逝而去,并且人成为了无以言说的人……仿佛已变得无家可归。尽管在这个地球上,几乎找不到任何一处没有被人类染指的地方,以及没有被人类运营所驱动的地方,人却仍是无家可归的。哪怕我们只是粗略地思索一下这一切,我们也会很容易看到,耗损无处不在,败坏无处不在。”
  但是,命运并不是永远悲观无望的。许江说:“每一棵老葵上,都系着一份令人动情的兴衰,系着生命被拯救的渴望。”因此,在《被拯救的葵园》系列中,我们仍然看到了希望。正如海德格尔所说:“只是,惟有我们事先在整体上洞察到危险,惟有我们本真地制造此一危险的势力,并把此一势力认知为危险的势力,拯救对我们来说,才成其为拯救,并只有在危险发生的地方才能谈得上拯救。”许江在绘画中所寄托的历史悲情和怀旧,通过画中“思”的展示过程,在实际上完成了一种对历史本身的重新召唤。
  (高宣扬:同济大学欧洲文化研究院院长、艺术评论家兼策展人,博士生导师,著有《论法国当代艺术》、《后现代论》、《当代法国思想五十年》、《论后现代艺术的不确定性》、《德国哲学通史》等30余部专著。)
浏览次数:618
复制 】 【 打印
查看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0)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