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铜元天地首页 >> 文章中心
文章阅读

多次烧制火中取宝:釉下彩百年绝唱谁人听

来源/作者:网络 |
  考古专业曾给了我不少欣赏古陶瓷的机会,同时也带来了一种认识上的偏见,就是“敬古瓷而远新瓷”。其实,这种偏见的形成是有原因的:当下,这大师那大师的作品满天飞,且价格不菲,可让我心悦诚服者少之甚少。然而几天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醴陵釉下彩(釉下五彩)传人陈扬龙捧着自己即将在岭南会展出的釉下彩作品和我的一次谈话,彻底改变了这种观念。   陈大师的釉下彩作品胎体缜密轻薄,扣之声音舒扬;构图或满或留,别具一格;色彩恬淡雅致,层次分明……真有点“禅在花草中”的味道。这种瓷器用高火颜料绘制在坯体上,经釉层覆盖,在1400℃高温中多次烧制而成,制作难度大,且成功率不高,堪称醴陵绝活。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陈扬龙表示:目前,醴陵釉下彩还未得到社会的充分认可,市场价格不高——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无奈。
  多次烧制如“火中取宝”
  记者:您独创的“薄施分层淡染”技法加强了作品画面的层次感,但在烧制方法上,这么精美的瓷器仅靠传统的“三烧制”恐怕力度不够吧?
  陈扬龙:对。醴陵釉下彩的“三烧制”是其精工细作中过程的一个环节,但是现在许多高档釉下彩作品都要靠多烧制来完成。我的艺术室主要采用“四烧制”,即第一次用800~900℃的低温将泥坯烧成素坯,增强坯体强度,然后施釉再次煅烧,再用陶瓷颜料在釉坯上作画,画完后再上釉,而后入窑用1400℃高温进行第三次烧制,出窑后对其进行校形、洁面,再次入窑用高温炼出。有时,为了确保个别高档制品的白、润、透、薄,还要进行五次六次的烧制。
  记者:能具体谈谈这样多次“折腾”的具体原因吗?
  [次页标题= 导航短标题=]
  陈扬龙:之所以这样“折腾”,首先是因为制品对高岭土的要求极高——铝高铁低,这种材质黏性弱,在创作过程中可塑性极差,生坯上水易溶,上手易碎,稍大点的制品即无法操作。而低温煅烧可增加制品的强度,也是创作中的有效办法;煅烧制品施釉后,需再次低温煅烧,因釉下彩的着色剂是颜料颗粒与水的混合物,这种混合物附在坯体上,需坯体吸收水分、颜料颗粒多次沉淀后才能出现层次、深浅等艺术效果,而未经煅烧的釉层颗粒则会因无法承受水分的反复吸收出现问题,影响产品效果;1400℃的高温焙烧是制作完成的必需阶段,高温烧制时会出现无法预料的毛病,这些毛病的修复就靠再次高温烧制来完成,有时甚至需要三四次高温烧制才能使作品完美。
  釉下彩瓷是易碎品,每经过一次高温烧制,都要多承担一次风险,因此称其为“火中取宝”一点儿都不夸张。

   已有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浏览次数:617
复制 】 【 打印
查看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0)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