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铜元天地首页 >> 文章中心
文章阅读

精美唐代邛窑五足炉赏析

来源/作者:网络 |
精美唐代邛窑五足炉赏析
  四川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有着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自古以来,巴蜀的先民无论是祭祀祖先神位,还是朝拜儒教、佛教、道教,都要用香炉进香奉供。淳朴虔诚的先民认为要通神达道,就必须沐浴更衣焚香,以祈祷祖先神灵的护佑。俗称“人是一句话,神是一炉香”。
  香炉之器早在唐代以前已盛行。《辞源》“香炉”曰:“焚香器。金属或陶瓷为之,用以陈设、熏衣、供佛、祀神等。古无香炉,汉时造博山炉,始有香炉之制。”南朝的鲍照有《咏博山香炉》诗篇传世。唐代诗人韦应物《郡斋卧疾》诗云:“香炉宿火灭,兰灯宵影微。”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名句“日照香炉生紫烟”,千古流传,展示了盛唐气象和时人对香炉的偏爱之情。李白的“日照香炉”,当然不是指作为器物的香炉,但庐山的香炉峰之所以名之为“香炉”,就是因为“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太平寰宇记》)。
  唐代邛窑瓷器系烧造时间最长、产品最丰富、造型纹饰最美的巴蜀名窑,在陶瓷史上占有很重要地位。天下闻名的“省油灯”,就是两宋时邛窑创烧的杰作。
  这尊唐代邛窑五足香炉,高11厘米,直径11.5厘米,炉内径6.5厘米,深4.5厘米,褐色釉,光泽莹润,如同凝脂。炉唇外翻,唇宽2厘米,五足向外展开,略显夸张,引人注目,占整个炉身的一半。炉身与足连接处各有一雕塑,形似狮子,按常理应是狻猊。狻猊平生喜静不喜动,好坐,又喜爱烟火,因此佛座上和香炉上的脚部就常以它的造像来装饰。足的下半段为露胎,呈褐红色,胎骨紧密。炉底部留出五处支钉,釉色并不匀称,还有些粗糙,但古拙大方,稚朴可爱,拿在手里有点分量。
  说起邛窑,自然联想到唐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诗圣杜甫在草堂写《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诗云∶“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这首名诗脍炙人口,杜工部如此偏爱大邑瓷碗,可见其精美之程度矣。大邑古属邛州,一般考古学者认为,大邑瓷碗应出自邛窑。
  邛窑是在湮没近千年后于战乱中现世的。1936年,邛崃驻军首领唐式遵命令士兵们挖古窑,保存千年的古窑址遭到空前的破坏,挖出的器物运到上海公开展出,引起不小的轰动。古陶瓷专家耿宝昌先生认为∶“邛窑始创于南北朝,盛于唐和五代,荒废于宋。”
  我曾考察过十方堂邛窑遗址,该遗址位于四川成都南面100公里处邛崃市郊。这里沃野千里,河渠纵横,是西汉才女卓文君的故乡。“当垆卖酒”讲的是西汉时卓文君与司马相如之间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还有那口相传千古的“文君井”,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十方堂邛窑遗址,古时为尼姑庵,出门可见清澈的文井江,门楼造型系仿唐建筑,赭红色的围墙上,镶嵌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理石横匾。我们走进大门,可见宽阔的遗址发掘现场,窑包、窑具、瓷片、炉渣等清楚地展现在世人的面前。那些唐代早期民居建筑基址及制瓷作坊遗址,似乎还在诉说着昔日的辉煌。
   已有_COUNT_条评论  我要评论
浏览次数:645
复制 】 【 打印

>>相关资讯:

下篇文章:和您说说纸上宝石藏书票   上篇文章:一尊佛像底座估值达30万(图)  
查看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0)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