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铜元天地首页 >> 文章中心
文章阅读

景泰蓝仍处投资洼地之中

来源/作者:网络 |
景泰蓝仍处投资洼地之中
 
图一:钟连盛接受记者采访张彤摄

景泰蓝仍处投资洼地之中 
 
图二:张同禄作品《垒》

     景泰蓝仍处投资洼地之中

    图三:钟连盛作品《连年有余》系列 

   景泰蓝仍处投资洼地之中
 
 图四:张同禄作品《罄蕾花插》 

    景泰蓝仍处投资洼地之中
 
图五:钟连盛作品《连年有余》系列 

    景泰蓝仍处投资洼地之中
 
图六:景泰蓝作品《鸟杯》
  由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主办的“首届当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景泰蓝获奖珍品展”12月22日至2010年1月3日在济南市博物馆举办,精美的国宝级展品吸引了众多泉城市民前往观赏。目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景泰蓝门类仅有六位,本次展览荟萃了其中的三位老中青大师钱美华、张同禄、钟连盛的28件获奖作品,这些作品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景泰蓝制作的整体发展脉络和水平,给人极大的艺术震撼。而亲临现场的作者之一、景泰蓝“新生代”的领军人物、北京市珐琅厂总工艺美术师钟连盛的讲解,更是让现场观众对景泰蓝有了深入的了解,对这种工艺美术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记者在展览现场,就景泰蓝这种工艺的发展现状、品鉴常识、传承状态及前景等诸多问题,对钟连盛先生进行了专访。
  曾经濒临失传
  “对于景泰蓝,一直以来都有着各种误解,或者以为它是瓷器的一种,或者以为是来自民间,其实,景泰蓝是铜胎制器,与瓷毫不相干,且它一直是宫廷制品,而非瓷器那样既有官窑又有民窑”,钟连盛首先厘清基本概念,“中国引入景泰蓝始于元代,至明代达到鼎盛期,并一直延续到康熙、雍正年间,此后开始衰败,流入民间,规模渐次萎缩,到新中国成立前艺人所剩无几,而历史上存世的作品更是很少。”钟连盛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后,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国家着手振兴包括景泰蓝制作在内的传统艺术,并在当年的清华大学营建系组成了工艺美术抢救小组,“此次有两件作品来济南展览的林徽因的学生钱美华大师就是这个小组的成员之一”。此后,国家有关部委牵头开始评定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系列,每五年一次,景泰蓝门类至今只评定了六位。
  工艺在进步
  记者:景泰蓝这种工艺品,因为在中学语文课本上有专门介绍的文章,所以知道的人不少,但拥有它,甚至见过它的人并不多,这是为什么呢?
  钟连盛:因为这种东西比较贵重。景泰蓝价值不菲,大件基本上为皇家所垄断,小件像鼻烟壶什么的,也是王公贵族的把玩之物,普通百姓难以问津,流传在世的少,所以不像瓷器那么普及。但近年来,大家通过拍卖会、艺术博览会等形式,也逐渐地对它有了感性认识
  记者:作为景泰蓝行业中最年轻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您认为目前这种工艺的发展状态如何?
  钟连盛:可以说工艺上有很大进步。比如说这套《连年有余》上面的红色,过去是没有的。在工艺品上,出红一直是比较困难的,包括陶艺作品。过去景泰蓝多以蓝色、白色、粉色为主,也有一种红色,但是那种红色就像血豆腐那种颜色,暗,不鲜亮。上个世纪70年代,我们把这个问题解决了,现在的红色是洋红,既鲜亮又不失稳重。还有,过去的作品,由于颜料有限,颜色过渡不好,花瓣下半截是粉的,上半截是白的,看上去像是折了。现在我们的作品能做到过渡非常自然了。
  记者:我们知道,掐丝在景泰蓝中的作用,一个是勾勒画面,另外一个是为了解决釉料开裂的问题,因为铜胎和釉料的热膨胀系数不一样,烧的过程中是会裂的。所以即使在画面中空白的地方,也要用云纹等样式的掐丝给它点缀一下,这样釉料单位面积小了,就不会开裂了。但我们看您这套《荷梦》,有许多十几平方厘米的地方没有掐丝点缀,这是为什么?
  钟连盛:这又是技术进步了。这要求我们在打胎、接缝、使用焊药等方面都控制得更精细一些,点蓝的工艺也要细,打磨的时候要更轻柔。这种大段的留白,没有掐丝纹饰的干扰,可以更好地突出作品的主题。
  品鉴有门道
  记者:那么如何评价一件景泰蓝作品的好坏?普通收藏者能够把握的门径有哪些?
  钟连盛:一看胎形是否规整。老艺人讲,景泰蓝是火中求财的玩意儿,要经过9遍火。而有些制品,为了省料,用的铜胎比较薄,烧的过程中就可能走形,所以要挑那些厚重周正的。二看纹样设计是否美观,掐丝的实际是否合理。三看颜色,釉色过渡是否自然,应该是即使热烈的题材看上去也很柔和,但有的看上去就很怯。四看磨光,不要有道道留在上面,有砂眼的也不好。五看镀金的成色。
  传承有危机
  记者:那像这件《久宝瓶》,大约需要多长的工期能做出来?有多少人工投入呢?
  钟连盛:需要两个月。一道道工序,参与的人数在20人以上。
  记者:每个工人日工资按100元计算,也得几千元的人工费吧?
  钟连盛:每个工人一天还拿不到100元呢!
  记者:那岂不是很少有人愿意做这种工作?
  钟连盛:说的就是。景泰蓝工艺的传承,确实存在危机。目前的状况是,高端的设计人才不缺,缺的是基层的手工操作者。北京市2006年已经将北京景泰蓝制作技艺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重点扶持对象。
  记者:为什么新中国成立60年来,景泰蓝行业中一共才评出六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钟连盛:大多数人不太了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这个职称的含金量。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是由国家评定的,有着极为严格的标准。由省级工艺美术大师晋升为国家级的工艺美术大师要经过很多年的不懈努力,一个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不但要能够传承古代技艺,更要有创新,有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景泰蓝的创作、制作比其他门类的工艺更复杂、更艰辛,所以到目前为止,国家级的大师仍只有这几个人。
  前景很广阔
  记者: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制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您对这种工艺品的前景抱什么样的态度?
  钟连盛:前景还是乐观的。一个是人们生活水平在提高,拥有、收藏景泰蓝制品不再是奢侈的想法,收藏市场也在繁荣。二是现在有很多工艺美术师参与设计,他们的作品艺术性强,升值空间大。三是我们也在研发其新的应用领域,比如使用无铅釉料,可以开发到餐饮器具上去;建筑装饰上用的也较多了,前不久就为首都机场专机楼装配了门套、门把手、暖气罩子等一系列装饰,那效果真是金碧辉煌。四是这种工艺品的用料不会断绝,它不像象牙雕、玉器那样,资源已经禁用或者濒临稀缺,铜和釉料还是不缺的。
  记者:那您觉得作为收藏品,景泰蓝的升值空间怎样?
  钟连盛:景泰蓝的制作既运用了青铜和瓷器工艺,又融入了传统手工绘画和雕刻技艺,堪称中国传统工艺的集大成者,但其价格起点还是比较低的,上升有空间。另外,大师的作品是稀缺的,升值空间大。近年来,传统的制品,一件蒙古人用来盛奶的《多穆壶》,在国外拍到几千万人民币;当代的,张同禄大师上世纪70年代末创作的《座龙花熏》,曾经出口到南美,后来又花人民币450万元买回,近年在国内拍卖市场上拍出1100万元天价,是当代景泰蓝艺术品之最。
   已有_COUNT_条评论  我要评论
浏览次数:624
复制 】 【 打印
查看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0)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