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铜元天地首页 >> 文章中心
文章阅读

克拉克瓷寻根问祖数百年(图)

来源/作者:网络 |
pic_15.jpg
  核心提示
  说起瓷器,人们大多先想到德化、景德镇。
  说起青花瓷,人们耳边也大多先响起“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的流行歌曲。殊不知,自宋元以来,八闽大地上遍布的大小窑址出品的瓷器,在国外备受推崇,其中漳州窑出品的青花瓷在明清更是盛极海外。本报21日报道的《南澳Ⅰ号出水数百件漳州平和窑》的消息,就引来众多关注。不少读者表示,希望对漳州窑有更多的了解。
  南澳Ⅰ号是正在广东南澳岛附近海域发掘的一艘明末清初的沉船,被列为国家2010年水下考古重点项目。一件件瓷器从沉寂400年的沉船中被打捞出来后,再次引起轰动,其中不乏漳州窑的身影。
  然而漳州窑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或许是“克拉克瓷”。这数百年来在海外备受推崇的中国瓷,直到上世纪末,才找到故乡———闽南山间的漳州窑。
  克拉克瓷
  有了它,拍卖时就有好行情
  洋味十足的中国瓷
  在和陶瓷相关的古代船舶中,“克拉克号”或许是最为著名的了。四百多年前,荷兰东印度公司截获葡萄牙商船“克拉克号”,船上发现大量中国瓷器。之后在米德堡和阿姆斯特丹公开拍卖时,这些瓷器引起轰动,东印度公司轻易赚到三百多万荷兰盾。不过由于不明产地,这些中国瓷器有了个洋名儿“克拉克瓷”。此后,凡有着“克拉克瓷”标签的瓷器,在海外拍卖市场都有特别好的行情。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阿姆斯特丹举行题为“晚到400年的中国瓷到了”的大型拍卖会,拍卖品均是从16世纪至17世纪沉船中打捞出来的中国瓷器,其中不少是与“克拉克瓷”风格一模一样的青花瓷器。
  这些青花瓷有着共同点,大都碗底粘沙明显,纹饰流畅随意,而且青花花色偏黑,但与明末清初同时期的景德镇瓷器相比,总体不如其精致。
  阴差阳错的大发现
  令人费解的是,这种盛产于中国的瓷器在国内却罕见收藏。尽管“克拉克瓷”出名了几百年,但源头究竟在哪,一直困扰着中外瓷器专家。上世纪50年代中期,为寻找名为“漳州器”的米黄色釉瓷器及其窑址,故宫博物院曾派出一个考察小组到漳州进行调查,却阴差阳错地发现这一地区有生产青花瓷的古窑址。之后,当地文管部门开始调查,采集大量瓷器标本与国外的瓷器进行对比研究,并初步得出“克拉克瓷”原产地在漳州的结论。
  20世纪90年代,福建平和南胜、五寨明清古窑址找到“克拉克瓷”、“汕头器”的窑址和销往日本等国的实物标本的消息开始不胫而走。国内外陶瓷界欣喜万分,众多目光顿时投向平和这个平素不为人所知的闽南山区县。其时,日本关西地区也出土了一批“产地不明”的青花和彩绘瓷器。中日两国学者共同在漳州进行考古发掘,最终确认瓷器的产地就是漳州。这也彻底解决之前陶瓷界的诸多疑问:“克拉克瓷”源头大多就在漳州窑。
  漳州窑
  盛行不足百年
  十里长窑的壮观
  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员、平和县博物馆馆长朱高健先生数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平和一带古窑址研究。他说,目前在平和境内发现的以南胜、五寨一带为主的古民窑数以百计,它们建造于临溪的山坡上,形成“十里长窑”。可以设想,这些窑口同时开足马力,日夜生产,火光映红花山溪,该是何等壮观。
  原福建博物院陈列部主任林忠干研究员列举说,1976年,在南大西洋中的圣赫勒拿岛附近岛屿,昔时拿破仑流放故地,发现一艘1613年沉没的荷兰“白狮号”沉船,出土了许多中国明万历时期的芙蓉式青花等瓷器,其中也包括漳州窑类型的青花彩绘碗、罐、盘、碟等。沉没于1600年的西班牙“圣迭戈号”船,上世纪90年代打捞时,也出土了漳州窑青花芙蓉手盘。
  与景德镇的渊源
  据《平和县志》记载,1513年,平和芦溪等处农民起义声势浩大,提督军门王阳明发二省兵众,平定平和寇乱。后为安定地方,选留随军兵众与当地百姓共建平和,其中的江西兵众不乏陶瓷方面的能工巧匠。
  据载,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至崇祯六年(1633年),共有13位江西籍人士主政平和。时值漳州月港海上贸易繁荣,瓷器又是对外出口的大宗商品,这些到任的知县便赋予瓷业优惠的税收政策,加以扶持。从平和采集到的瓷器标本看,尽管其胎釉有别于其他窑口,但其模印或刻画技法、构图与景德镇窑产品如出一辙,这也是其有时被混淆为景德镇瓷的原因。
  “明代虽然实行海禁,但是到隆庆元年(1567年)全国只开放漳州月港对外通商,并设立专门机构。”林忠干研究员说,就像宋元时期泉州港的繁荣带动德化窑、建窑的兴盛一样,月港的繁荣也带来漳州窑的兴盛。不过到了清代禁止海外贸易,漳州窑和福建的很多窑场一样,清初开始逐渐衰落了。
  福建窑多烧外贸货
  和漳州窑类似,我省著名的德化窑、建窑都有烧制外销瓷的过程。从宋元到明清,正是福建古代窑业的繁荣时期,国内外各地沉船出水的瓷器中,包括了各窑址生产的主要品种,如宋元时期的青瓷、青白瓷、黑釉盏、酱釉瓷和绿釉瓷,明清时期的青花瓷等。
  福建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栗建安研究员表示,在数众多的窑址生产了大批的陶瓷器,除了一部分供应国内市场外,相当大的部分是为了外销。
  他认为,沉船的考古发现,再现了当年福建海上交通的繁荣和海外贸易的盛况,也为了解福建古代瓷器的生产和外销提供了重要和宝贵的实物资料。
  平和克拉克瓷
  “复活”之路
  明嘉靖、万历年间至清初海禁(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
  在平和县大山深处悄然出世,顺九龙江西溪支流花山溪向东直抵月港,漂洋过海。
  17世纪中期至上个世纪末
  因“克拉克号”而闻名,曾风靡欧洲上流社会,却一直到上个世纪末,才找到故乡。
  2004年
  平和县将南胜花仔楼窑、南胜田坑窑、五寨大垅窑、五寨二垅窑、五寨洞口陂沟窑、五寨后巷田中央窑等6处明清古窑址捆绑为“平和‘漳州窑’窑址”,申报第6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
  国务院核定公布的“国保”中,平和“南胜窑址”名列其中。
  2008年7月26日
  漳州窑平和克拉克瓷研究基地成立了,并选址平和文峰镇宝桥村。
  2008年10月1日
  利用传统烧制工艺,基地首窑烧制成功。
  2008年10月6日
  第一批十多件高仿真度克拉克瓷青花大盘正式出窑,并被列为当年琯溪蜜柚节馈赠礼品。
浏览次数:539
复制 】 【 打印

>>相关资讯:

下篇文章:宋代第一官琴广州奏鸣   上篇文章:153件出土瓷器与世博同行  
查看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0)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