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铜元天地首页 >> 文章中心
文章阅读

董源的山水画《潇湘图》赏析

来源/作者:网络 |
董源的山水画《潇湘图》赏析
《潇湘图》局部
  那年春天,一大早从泰山下来后,朋友们提议开车直接去黄山,一天之内,晨昏之际,体验一下南北山水的不同风貌。于是,驱车一路南行,窗外的景色不时变化,峭拔险峰渐渐少了,青翠山岭渐渐多了,磅礴的气势渐渐少了,婉约的韵致渐渐多了——忽然联想:这种景物变化,暗合了1000多年前中国山水画风格的嬗变——从“荆关”式的北方大山大水,进入了董源潮湿温润的山水江南。
  董源,字叔达,钟陵(今江西南昌)人,他的山水画深得中主李景赏识,并因画入仕,官至北苑副使,故世称“董北苑”。董源以水墨形式,专写江南真山真水,从而开创了影响至今的“江南水墨画派”。他笔墨中的山水,峰峦起伏、云蒸霞蔚、洲渚掩映,被米芾《宣和画谱》中赞为“平淡天真”、“一片江南”。
  只是,这一片江南是水墨的,是用湿湿的笔,蘸了淡淡的墨,用了细细的皴,更用了浓浓的情,画出的是植被丰茂、气象万千的心中山水。
  最著名的是他的《潇湘图》:画家以江南常见的远山近水为题材,山峦在远处,平缓连绵。山下是荡荡江水,浩渺无际。画面上的风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水汀沙洲、荒疏芦苇,一条小船正迎面徐徐而来,小船上,端坐一红衣主宾,前有侍者下跪,后有侍者执伞,船头船尾,两个船工合力将小舟缓缓地荡向滩头,岸上,迎候的人们纷纷上前,挥手致意,浑然一幅充满诗意的潇湘游乐图。画面的后半部分,山峦平缓地起伏着,山林清朗得绝无尘埃,林子的深处,隐约几家茅舍,在沙汀、苇渚之间又荡着几只小舟,江边,有人正拉网捕鱼——这又是一幅令人陶醉的江南渔乐图。
  多么令人神往的场景!山林淡远,河洲清旷,人们或访友迎宾,或荡舟渔乐,仿佛心神都和山山水水融为一体了。画面上的两组人物,看似互不相关,却在山水的映衬中和谐一致。这是江南乡野间的生活场景,是画家眼里的真山水,这里没有“苍山夹乱流”的险峻,而是草木葳蕤的绵延。这里没有“仙风道骨今谁有”的禅问,而是平平常常的大自然、真生活。在这幅画中,董源用细细密密的“点子皴”,由远及近、由疏及密,由淡及浓,呈现出云霭雾气,烟水微茫的“一片江南”。这是何等的诗情画意?足以让人忘却宠辱,寄情其间。想来,董源的受宠,还是得益于画面上呈现的一派澄静气象的,1000多年前,偏安在江南的南唐王室,只有这片青山绿水是聊以慰藉的。与其戚戚然茫茫北望,不如守住一方丰饶,看花红胜火,水绿如蓝。
  或许,是江南层层山岭上苍翠欲滴的树木和水汽朦胧的烟云滋养了他,或许,他天生就是爱山水的人,董源,执拗地、快乐地行走在烟雨江南,描画山水,江南山水的那种气息,那种平静、润泽、蓬勃的气息,仿佛就从画卷里扶摇升腾,沛然于画家的心胸。你看吧,在《潇湘图》里,水面只是淡淡的皴染,已是一片烟波浩渺的江湖;山林也只是细密的皴擦,却有一派蓊郁勃发的气势啸荡。画中的人,画画的人,看画的人,也就在这种不紧不慢的、舒缓有致的节奏中,澄静心神,一派自然了。
  又是一年春来到,江南的春天,是“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只是,隔着浩渺时空,沧海桑田,高速公路两侧已是高楼林立,我们无法走进董源时期的江南了。还好,可以在房间里挂一幅《潇湘图》,神驰于那片连绵群山、浩渺烟波,“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不须归,何须归。
浏览次数:652
复制 】 【 打印
查看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0)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