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铜元天地首页 >> 文章中心
文章阅读

代工壶现象很普遍:紫砂市场有点乱(图)

来源/作者:网络 |
代工壶现象很普遍:紫砂市场有点乱(图)
仿古如意紫砂壶。
  “如今的紫砂铭刻,着实不理想!”、“‘代工壶’?这都是评职称给闹的。”、“紫砂市场?大都乱在其中。”昨日,著名茶文化专家和壶艺鉴赏家寇丹接受深圳商报记者采访,虽然远在浙江湖州,通过电话传来的声音却掷地有声。
  77岁的寇丹是国内著名的陶刻大师,茶文化专家和壶艺鉴赏家。曾著有茶文化论文集《陆羽与〈茶经〉研究》、《鉴壶》等研究茶文化与紫砂壶鉴赏与收藏的专著。
  采访中,寇丹严肃中不乏幽默,于嬉笑怒骂间向记者介绍了“乱象丛生”的紫砂市场。
  话“紫砂铭刻”
  为刻字而刻字
  “壶随字贵、字随壶传”可谓精准地道出了“壶”与“字”的关系。自陈曼生将陶刻与紫砂壶融为一体,紫砂壶也从纯粹的生活用品提升至文人赏玩的藏品。
  “诗词、书法、绘画的融入,将文人艺术与制壶技艺有机结合,使紫砂壶成为一种融合多种文化元素的绝佳载体。”寇丹说,这大大提高了使用紫砂壶的文化价值,使得紫砂壶以文人玩物的身份跻身于艺术珍品之列。
  “不过,从清代至现在,中国紫砂铭刻并没有长足的发展。鲜有创新,凸显了制壶者文化底蕴的苍白。”寇丹不无遗憾地表示,由于历史的原因,紫砂壶曾一度沉寂。改革开放后,随着茶文化的发展,紫砂壶市场也逐渐兴盛起来。既然是商品,就免不了在上进行铭刻。但内容大都因循历史上的字句,缺乏个性。究其原因还在于宜兴丁山的“作坊式”生产方式。“这种代代相传的手艺传承,使得他们会制壶,却无法在铭刻上呈现出应有的文化素养。”
  由此,也就不难理解紫砂市场上的种种怪相。如唐诗中刻错字、绘画线条粗糙等。至于诗词的意境、书法的飘逸更是无从寻觅。“他们不知道为何要刻,究竟该刻什么?”对此状况,寇丹颇感无奈,“铭刻本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和呈现。现在已变成了‘为刻字而刻字’。文化水平已成了制约紫砂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
  谈“代工壶”
  这种现象很普遍
  “代工壶”在业内早有传闻。近期央视曝光的“化工壶”和“代工壶”制造黑幕更是将这一现象大白于天下。这一“紫砂门风波”在广大消费者和藏家中引起极大的震荡。
  对此,寇丹认为,“代工现象”极为普遍。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市场和职称的滥用有很大的关系。他甚至用“满天月亮一颗星”来形容这种现象。“现在全国都是大师,只有少数人不是大师。因为大师可以买,就如买文凭一样。为了抬高自己的壶价,买个职称。高级工艺师纷纷出炉,甚至连不会制壶的茶叶店老板也成了高级工艺美术大师。”寇丹说,在这样的情况下,“代工壶”自然就产生了。
  “此外,有些成名的大师实在是太忙了,今天开会、明天出席个活动。三、四个月能做出一把壶已属高产。但市场对壶的需求量大,在利益的驱使下,代工自然也就成了某些大师满足市场需要的主要方法了。”寇丹说。
  “对于这种现象,不能单纯地指责代工者、或者被代工者。这都是这个市场引起的。”寇丹有些无奈地说,他只能用一个“乱”来形容紫砂市场。“茶叶乱、茶壶乱。不懂的人,乱在其中;懂的人,也只能在乱中求稳。”
  论“收藏市场”
  藏家修养最重要
  尽管紫砂市场怪象丛生。但近年来,紫砂壶的收藏还是在不断升温。名家大师壶的价格更是屡创新高。一把1948年顾景舟和吴湖帆合作的相明石瓢壶在中国嘉德2010春拍会上以1232万元创出紫砂壶世界拍卖新纪录;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鲍志强的壶10年前不到1万元,现在已经升至20万元左右。
  面对收藏市场的繁荣和业内“壶不符实”的现状,紫砂壶爱好者和藏家又该如何应对?寇丹认为,最关键的还是藏家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对紫砂的“泥、、型、工、款、火、铭”有充分的了解。对壶的“精气神”有自己的见解。“收藏者应从泥料开始学习,用自己的眼力来识别。说到底,壶就是泡茶的工具,离开了其实用性还叫壶吗?爱壶者、爱的是壶,而不是制壶的人。买了之后,管他张三、李四,自己喜欢就好。”
浏览次数:1483
复制 】 【 打印

>>相关资讯:

下篇文章:书法艺术的本质及其作用   上篇文章:李苦禅:融中西技法婉约精炼  
查看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0)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