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铜元天地首页 >> 文章中心
文章阅读

焚香问器香炉篇

来源/作者:网络 |
  现代人对香炉的第一印象,或许常常从香火鼎盛的寺庙或者自家的神台开始,难免一叶障目。其实,香炉有着广泛的文化内涵,被古代的文人雅士赋予无限风雅的想象。古董香炉的雅致韵味也为许多收藏家所欣赏。
  焚香:文人四艺之一
  点一炉香,在香烟氤氲间祈福。世人对香炉的印象,常充满着神圣的意味。
  根据冯先铭编写的《中国古陶瓷图典》记载,流行于汉的陶炉,大多作为冥器。瓷炉始于三国,多为香熏。到了宋代,随着佛前焚香的流行,源自于古代铜器形式的香炉迎合人们的宗教情操与心性修养的需要。此时的造型多以古代青铜器中的饪器与容酒器为母本,散发着神圣的气质。
  古人给焚香赋予去污辟邪之意,有人认为,可能是因为香料的气味有助于减少空气里的病菌,在医学不甚发达的过去,对此缺乏认知的人们便将它指向了一种对超世间权威神力的诉求。
  然而,烧香拜佛、供祀祖先,应用于敬神礼佛拜祖的精神生活只是香炉用途的一种。作为焚香用具,香炉也可作为陈设之用,被古代帝王、文人雅士藏于室内,把玩手中。作为赏件的香炉质地丰富,铜、铁、金、银、陶、瓷、竹、木、玉、水晶等材料皆有,它的做工巧拙、质地贵贱,无言道出了人们的身份。其上所绘的写意山水、人物故事往往寄托着文人士子心中的向往。
  “烹茶、焚香、挂画、插花”乃文人四艺的重要内容之一,可见以檀香、沉香为香料的焚香在文人生活与社交中的地位。根据当时的社交风俗,入朝觐见,拜谒尊贵,以香薰衣乃是一种必要的礼节。知己相聚,喝点小酒,点上香料,也体现了主人对客人的一种尊重。古代的香为手工制作,具有标准,点一柱香也可用作计时,成为更香。在读书时焚香,不仅可知时辰,还可有助醒脑愉神。携一本圣人之书,呼吸着淡淡幽香,阅读气氛甚是浓烈。而那诗云“红袖添香夜读书”的意境,则是一种浪漫唯美。
  兽面三足炉
  兽面的狰狞,总叫人不由联想起那青铜饕餮的时代。有人说,香炉的前身可以追溯至“鼎”。在商周时期,鼎器上那凶猛的“饕餮”兽面其实具有吉祥之意,这古老的纹饰历久传承。
  中山古陶瓷收藏家胡桂标曾于香港古董街上购得一只龙泉青釉兽面三足炉。炉高7.3厘米,口径21.3厘米,底11厘米,撇口,侈沿,束颈,微鼓腹,腹下敛至底,平底内凹呈梯级状,下腹近底等距塑兽面形三足,底与三足平齐。胡先生介绍,从这稳重大方底部可以窥见元代遗风,因此估计此物可能属明早期的物品。虽然年代久远,但因与逝人长眠于大地之下,香炉得以保存完整。
  这只钵体炉的外壁满施龙泉青釉,釉青中偏绿、泛微黄,釉厚润光亮。龙泉窑是我国古代的重要青瓷窑,位于浙江省西南部龙泉境内,从采集的标本与出土、传世的器物看,龙泉窑烧瓷时间从宋至清,约有七八百年的历史。早期的龙泉窑釉层较薄,后釉层加厚。南宋是龙泉窑的发展时期,随着粉青与梅子青釉的成功烧成,使青釉发展达到历史高峰。有专家认为,龙泉窑瓷业在明晚期逐渐走向衰落,青釉色泽灰暗,器底不施釉,足部粗糙。
  此香炉内心和底无釉露胎,胎灰白结实,有明显的火石红和修胎旋纹。胡先生介绍,内壁呈螺旋纹路,中心区为粗糙沙底,估计如此设计可能出于使用方便的考虑:使香灰易于黏着底部,有助插香时稳定香支。
   
浏览次数:780
复制 】 【 打印

>>相关资讯:

下篇文章:收藏老报纸虽能升值获利 也要谨防风险   上篇文章:竹雕收藏 钱景可观  
查看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0)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