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阅读
名家书画更名克隆造假法辨识
来源/作者:网络 | 阅读权限:0 | 会员币:0



⊙黄 鼎
大家已知道,凡是克隆性质的书画作伪,均客观存在着母、子本问题。据我个人估算,现在海内外艺术市场上的克隆类型伪作,会占到所有伪作总数的一半以上份额。因此,站在辨识工作者的角度看,鉴定者专业素质的高低完全取决于是否“见多识广”(指接触到的所有名家或某名家的原作和相关资料较多)。收藏鉴定阅历丰富者发现伪作母本的几率要大,揭伪能力相对就强;而从作伪者(包括售假者)立场说,若能让鉴定和收藏某名家伪作者始终发现不了当局伪作的母本,那么造、售假行径就会长时间不受“惊扰”。
在本人的书画鉴定经历中,有一种“克隆”性质的书画作伪手段相对最难发现伪作的母本,那就是“更名克隆”法。我首次揭秘此种作伪“奇招”是在七八年以前。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曾应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之邀任该社出版的《陆俨少作品精粹》的特邀编辑,当时为了能全面客观地反映陆老一生的艺术创作风貌,我特别在意收编一些世面上难见到的陆俨少中早期创作的特殊类型的作品。
图一这件《教妈妈识字》作品是我有一天在翻阅一本1956年出版的《美术》杂志时意外发现的。为了此件作品能顺利地拍摄入编,我曾经花费了很大的心思去与收藏单位联系相关事宜,所以对此作品的印象特别深刻。出乎意料的是,几年后,在1998年上海某拍卖行举办的春季拍卖会上,我忽然看到了一幅似曾相识的画,即陆俨少《教妈妈识字》的“克隆”仿作,而它的署名却不是陆俨少,而是上海另一位山水画家“应野平”,见图二。于是乎,我脑海中就形成了书画作伪的“更名克隆”概念。到最近几年,我从各地拍卖会和民间发现的以此作伪手段炮制的名家书画仿品更是比比皆是。
可以这么说,“更名克隆”作伪法,它是根据书画鉴藏者鉴藏书画的一般性工作思路与辨识方式、有“针对性”地“创制”的。试想现实中的情景,收藏圈中某人若要购买署名某名家的作品,不论是请人把关还是自己鉴定往往总是将“审视”的视野圈定于该名家的原作和资料范围。如某人要鉴定(指较严谨、用心的工作状态)一件署名傅抱石的作品时,他(或她)通常是“回顾”(个案经验)与查阅搜寻一下有关傅抱石的作品资料与信息,有谁会顾及到张大千、关山月或陶冷月等等其他看似不相关的名家呢?
由此,“更名克隆”造假者的做法是:他(或她)事先专门选择一些特殊类型的某名家原作或原作影印件进行先期或“绝对克隆”或“相对克隆”操作,待施制到伪作题款步骤时,有意将“子”本的署名同母本的作“张冠李戴”处理(伪题款的字体一般也会根据具体情况作变动)。通俗讲就是“仿的是张三,说是李四画的”这档子事。还有,有个别的仿品和母本的画面图像,还会被做成左右相反(利用投影仪器造假)模样,这样母本将更进一步地“隐蔽”,真可谓“煞费苦心”。
>>相关资讯:
下篇文章:澄远楼主颜明书画收藏法眼独具 上篇文章:奥运收藏需要火眼金睛
网友评论 (0)
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
相关文章
- 鉴定招数花样翻新
- 收藏需要谨慎:粪土珠宝颠倒 拱璧垃圾...
- 天然翡翠能染色鉴定证书也造假 收藏小...
- 纸质藏品最讲究品相好坏 翻新六法可保...
- 专业造假考验大众鉴宝
- 中国四会玉器博览城亮相上海珠宝首饰展
- 清朝皇家偏爱普洱茶 光绪皇帝一年要喝...
- 大连藏家手中几乎都是仿品
- 于不着意处见长
- 老相机收藏四大原则
- 名家特型画作之写生习作类成品造假法辨...
- 佛像:较一般藏品更具文化意义 属于尖...
- 紫砂走进爱家系列讲座:紫砂壶的鉴别及...
- 玩老家具大忌:整旧如新
- 赝品里也能淘真金
- 如何甄辨真品岫玉
- 收藏奥运纪念品具体投资三点技巧
- 收藏须小心 借错眼也上当
- 当代红木艺术第一人 包天伟专访
- 清末南浔商人与地方秩序的重建
- [花鸟禅] 序言 / 雕刻风格,塑造...
- 疯狂的石头:赌石全攻略
- 鉴赏玉器有诀窍 四个辨中看真伪
- 新老玉器辨识法
- 苏富比香港秋拍夜场令人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