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阅读
辨玉识玉有技巧
来源/作者:网络 | 阅读权限:0 | 会员币:0

和田羊脂玉壶

清代黄玉佛手花插

明代玉尊

战国玉禽兽纹豆
□文/图 周黎芳
古玩界鉴定玉器时有句行话:“远看造型近看玉,拿在手上看刀工。”何谓“造型”,即带有鲜明时代烙印的玉器作品,例:雕有斧形下颚的战国玉龙、汉八刀的玉猪、游丝毛雕的汉玉舞人、鸡心佩等等。当你熟读牢记了作品的时代特征后,看到一件作品时,远看造型就能初步断为哪个年代。在这里,笔者向大家推荐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玉器大集》一书。此书图文并茂,编辑的玉器绝大部分是出土的“标准器”。至少在时间下限是明确无误的,初涉收藏者经常翻阅,“按图索骥”,必将获益匪浅。
接下来要近看该作品用何玉材制成。大家知道,现在市场上充斥着很多用俄罗斯玉、青海玉制成的仿品。据笔者所知,1公斤的上等新疆和田玉价格约为2万元人民币左右,而同重的青海玉充其量不过上千元。而且在被开采、使用年限上,前者是“爷爷辈”,后者不过十数年光景。试想,断代为汉玉猪的作品怎么有可能是用青海玉制成,也就是说用青海玉之类加工而成的玉器必定是新品。
“拿在手上看刀工。”玉不雕,不成器。古代由于生产力十分低下,雕琢玉器只能用解玉砂来研磨。而现代工艺是用高速旋转的雕机,由于转速不同,肯定在所加工的玉器上留有不同的痕迹,特别是阴刻线等尤为明显。这些细节一是囿于加工手段不同,二是经济利益驱动,往往是无法兼顾的。即使仿品为了达到“作旧”目的,总是省去最后一道打磨工艺——用布壳抛光,使整体作品呈现“旧气”,但我们还是能从这些最细微处明察秋毫。
仿古玉器的始作俑者往往是研究与制作脱节,研究者可以熟知各时代作品的特征,但工匠们只会制作,有时为使产品易销,刻意追求视觉上的美观,“画虎不成反类犬”,制成的作品容易辨别。而一些仿古高手则不惜工本,自己集研究设计和加工制作为一身,改进生产工具,例如用转速很慢的玉雕机精工细作,以求达到与旧玉器同样的加工效果,最后又耗费大量时间进行打磨,仿品确实惟妙惟肖,与旧品难分伯仲。但古人“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以传世品为例,由于长时间佩戴在身,经常把玩,加之人体的分泌物、空气的侵蚀、双手的盘摸,经年累月,在玉器表面特别是镂雕处所形成的浓厚包浆,却是仿古件难以仿制的。
>>相关资讯:
下篇文章:奥运徽章收藏须谨慎 上篇文章:品相和题材决定价值 收藏连环画的三大必杀技
网友评论 (0)
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
相关文章
- 收藏品•纪念品:北京奥运...
- 万珺说翡翠:翡翠到底是何时传入中国的...
- 慎藏奥运纪念品
- 羊舞岭窑的价值探究
- 投资书画不抱捡漏心理 应酬之作难升值...
- 书法的鉴别
- 话说“中国金属流通纪念币”
- 奥运藏品不得夸大升值
- 拍场上的捡漏游戏:业内人解密捡漏陷阱...
- 投资奥运藏品有讲究
- 近代书法市场成交超过90% 辨识须熟...
- 鉴藏知识:识年款辨宣德
- 名笔金笔回报率高:鉴赏4注意
- 材质保障工程启动暨红木产权化金融化高...
- 收藏心经
- 老人花300万元所买名画被鉴定为赝品
- 当代红木艺术第一人 包天伟专访
- 诚轩21春拍瓷器工艺品:越树堂藏瓷专...
- 专家来烟鉴宝市民喜忧参半 收藏者手中...
- 鉴赏|天青色等烟雨——青花瓷
- 唐伯虎:执笔走天涯 一生是少年
- 六大掌眼法把玩古钱币
- 警惕贺岁藏品傍名牌 专家教你三招防骗...
- 收集铜元应注意的问题
- 消费警示:谨防油画赝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