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阅读
看与嗅鉴别佛像赝品
来源/作者:网络 | 阅读权限:0 | 会员币:0
青岛鉴宝会专家为收藏者支招
本月第二个周六举办的青岛鉴宝会上,几位藏友同时带去了数件铜佛,不过除了一件清晚期漆金铜佛比较“开门”外,其他多数并未得到专家肯定。对此,鉴宝会专家、青岛蕴宝堂博物馆馆长苏义才提醒,近年铜佛造像升值迅猛,市场上伪造的佛像赝品也应运而生,收藏者“淘宝”时,须特别注意以防走眼。
材质造型辨真伪
苏义才建议,收藏者可用看、嗅等方式鉴别金铜佛造像真伪。
首先看材质。金铜佛像有青铜、黄铜、红铜和其他铜合金等,但不同时期用铜不一样,元代以前铜佛一般用青铜,也有少量红铜制品,元代以后则出现较多铜锌合金的黄铜及纯铜制作的所谓红铜佛像。而在青铜上鎏金的佛像一般被称为金铜佛像,黄铜佛像大多是不鎏金的。
其次看标志、坐骑、手印和坐姿。佛像制造时十分严谨、规范,学习、了解各时期的不同特征,就能准确地为藏品定名,不但能分清佛还是菩萨,而且还能弄清是哪尊佛像和哪尊菩萨。
再次是看面相、体型和服饰。佛像的面部五官、身材比例、肌肉和衣纹特征等,不同的朝代,即使是同一朝代的不同时期也有许多变化,比如相连的两个朝代——隋和唐,这段时期虽然整体风格相近,但铜佛造像的面相仍略有区别:隋代的佛和菩萨为半圆脸型,唐初就变得稍瘦一些。
最后看款式。款式是指佛像固有的文字资料,比如铭文和题记等,这对鉴别真伪有一定参考作用。
特殊味道可嗅别
此外,苏义才介绍,收藏者还可用嗅觉作鉴别。古代金铜佛像或其他木质、陶瓷等材质的佛像,长时期受人们供奉时被烟火所染,或长时期埋藏于地下,只要仔细嗅别,一般都可嗅到烟火、发霉或朽味,而现代仿制品则完全没有这种味道,即便是有些伪品用烟熏或埋于地下等作旧处理,也难免露出破绽,或烟火味过浓,或泥土气味太浓,从而被识破。 文/图 李会展
>>相关资讯:
下篇文章:品相和题材决定价值 收藏连环画的三大必杀技 上篇文章:艺术品投资的四大风险
网友评论 (0)
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
相关文章
- 玉器收藏第一步:软玉硬玉要分清
- 如何甄辨真品岫玉
- 琥珀与蜜蜡鉴别:质地相同区别在透明度...
- 中国收藏家提出史前古玉十二字鉴定法
- 艺术品真伪是大问题 谁来鉴定鉴定师
- 怎样鉴别和田玉与玻璃料器
- 宝贝断代不能只迷信款识
- 也说“高昌吉利”钱
- 名家画作改头换面值得警惕
- 藏在文物里的商王后传奇
- 上海交通大学继教院古代玉器鉴定课程预...
- 投资水晶需看三性
- 第三套背绿水印防伪知识要通晓
- 出土文物看姑娘坟里淑女身世
- 真假只靠时代风格判断 古玩收藏的标准...
- 修复元青花四系扁壶
- 傅抱石二万三千里写生 成就新画派
- 乐器收藏:慧眼识琴
- 花费上万元买到29枚假银元
- 从清代外销画看佛山船只文化
- 古玩市场防陷阱
-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 末代学徒的无奈
- 近代铜元的真伪鉴别
- 第二届江西省陶瓷艺术大师作品联展开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