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铜元天地首页 >> 文章中心
文章阅读

卢一葵追寻千年古宣

来源/作者:网络 |
  题记
  泾县人氏卢一葵,偏居一隅未闻名。2000年以后,因缘际会,他如痴如醉为纸而迷。从此,万千寻觅,家财耗尽,负债累累,几乎成癫。数年以后,大功终于初成,纸魂神归,卢一葵苦于事业,乐之心扉,不禁失声痛哭。
  这纸,不是一般的纸。“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自唐以降,古宣州生产的纸张宜书宜画,不腐不蠹,一纸长寿千年。文书典籍、讲道经文、书画精品,大多赖此千古传存。我国第一个用宣纸作画的唐代画家韩滉的《五牛图》,至今仍保存在故宫博物馆里。然而,岁月流逝,沧海桑田,明清时臻于成熟的传统工艺,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由于为提高宣纸的生产效率逐渐采用了化学和机械的方法,加之“文革”爆发,传统技术纷纷佚失,四十年来已濒临失传。
  在“中国宣纸之乡”安徽泾县,靠现代工艺生产宣纸,只需10天左右。而按古法工艺生产宣纸,却需耗时18至24个月,历经18道工序、138个手工操作过程。日月光华,水火相济,真是片纸得来殊不易!2004年5月22日,卢一葵带着他历经多年“复活”的古宣纸,拜会书画界泰斗启功先生,先生试纸后感慨:“我已四十多年没用过这样好的纸了!”并欣然题词:“千年古宣,功德无量”。后来,著名文物专家王世襄先生试纸后,专门为他题写“千年古宣宣纸厂”。“千年古宣”由此得名。汲汲无名的卢一葵开始被很多人记住了名字。
  启功先生曾说:“如今六十岁以下的很少有人懂宣纸了。”令很多书画名家和收藏者忧虑的是,“假如收藏的字画不是用好的宣纸而作,几十年上百年后,无论字画多名贵,多值钱,都可能因为发黑、纸碎而破损,甚至成为一堆粉末”。“千年古宣”能不能避免这样的命运,可以让书画瑰宝传承千年?近闻“千年古宣”获“中国文房四宝行业优质产品金奖”、“千年古宣厂”被授予“中国书画家专用纸研发基地”,本报记者一行三人为了一探究竟,走进皖南山区,寻觅那些未被人们熟知的传奇故事和故事中的主人公。
  阳春三月,车子行至泾县小岭,一旁是飘然游走的清弋江,另一旁是随处可见檀树的青山。拐过一道岭,雾罩山脊,溪水潺潺。在很多工人用手工撕皮、沤料的地方,记者见到了千年古宣厂和朴实的卢一葵。
  怪客 找的就是这一种纸
  2000年春天,45岁的卢一葵在安徽泾县经营着一家宾馆,还参股一个水泥厂、一座煤矿,属于先富起来的一小部分人。虽然一直生活在宣纸的发源地,但他对宣纸并没有特别的感觉。然而,就在这个春天,他遇见了一位“怪客”,彻底让他和古宣纸结下了不解之缘。
  有一天,宾馆的大堂经理找到卢一葵,说有位老人情绪有些异常,不吃不喝一直坐在大厅里,问他有啥事又什么都不肯说。卢一葵很纳闷,老人是缺钱了,是生病了,还是别的什么原因?他赶紧走到大厅,主动与那位客人攀谈起来。原来,这位老人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胡美生。胡美生是到泾县寻找宣纸的,因为一直没有找到他想要的宣纸而苦恼不已。
  听说教授要找的是宣纸,卢一葵心里松了一口气:还以为是多难的事,不就是找纸嘛!他对胡美生说:“多大的事,也得吃饭。晚上,我陪您喝酒。明天,我给您找纸!”
      
浏览次数:885
复制 】 【 打印

>>相关资讯:

下篇文章:老北京起拍价10万   上篇文章:叶星生的西藏收藏  
查看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0)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