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铜元天地首页 >> 文章中心
文章阅读

科举匾额博物馆惟一今人题匾额

来源/作者:网络 |
科举匾额博物馆惟一今人题匾额
  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拥有三百块以上明清进士所题匾额,在题写人中状元、榜眼、探花均“榜上有名”。如今这张“大榜”上又增添了一个新的名字:张济生——这位63岁的著名书法家所题写的“励志堂”匾额将被悬挂在博物馆正中央,成为博物馆惟一一块今人所题匾额。
  该博物馆的雅名便为“励志堂”,馆长姚远利建馆两年多来一直寻找书法家为博物馆题匾,以便换掉开馆时应急用的电脑彩喷字,而张先生已经是他找的第七位书法家了。“我认为书法作品能流传下来靠的是字,而不是名。因此我要找的不是名人,而是真正有功力的书法家。”姚馆长说。
  的确,在博物馆众多明清先人的匾额作品面前,“励志堂”这块匾要想传承中国古代书法的韵味又谈何容易?稍有不慎,便会破坏博物馆整体风格的和谐;何况这块匾将会挂在博物馆进门正中央——“万众瞩目”。连张先生自己也承认:“书家就怕写匾。”
  不过,张先生这幅榜书作品却让姚馆长着实满意,馆长叹道:“这三个字将励志堂的用意表现了出来,特别是‘励’字,笔断意不断,有棱有角,显示出一种进取心。”因此,姚馆长准备丝毫不改张先生的原作,完整示人。
  张先生对匾额确有独特的认识:“我认为,越简单越能反映中国文化,所以匾额的意境比诗还深远。”小时候同样是书法家的父亲就曾教导过张先生,写小楷只能给一个人看,一块匾则是给一万个人看。因此,张先生从18岁第一次题匾开始,便一直对榜书很有兴趣,不像许多书法家“视榜书为畏途”。更重要的是,张先生早年临摹基础好,也就是写小楷的基础好,后来又成为大学中国古代文学教授,在传承古代书法方面自有一套。
  说起写榜书的技巧,张先生举了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例子:“在中学时我们学的数学分为几何和代数,到了大学时便合并成了数学。榜书便是一个综合体,将各种书体都汇总在一块儿,少了哪样的基础都不行。”因此,“励志堂”这块匾额写的虽然是魏碑体,却也融入了草书、行书、楷书的风格,如此才让这三个大字在六尺长的匾额上熠熠生辉。
  而在姚馆长看来,榜书艺术延长了匾额的社会作用和生命力,张先生的榜书便在博物馆的“榜单”上落下了浓重的一笔,成为了博物馆重要的形象标识,让博物馆在传承古代文化方面的整体性进一步加强。
   已有_COUNT_条评论  我要评论
浏览次数:619
复制 】 【 打印

>>相关资讯:

下篇文章:文人收藏佳品:风雅扇骨拍场追捧   上篇文章:扇骨收藏:追求儒家风雅  
查看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0)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