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铜元天地首页 >> 文章中心
文章阅读

郑逸梅收到的九十寿联赏析

来源/作者:网络 |
  春节期间,到陈以鸿老先生府上拜年,我们在闲聊中无意聊到当代“补白大王”、“旧闻记者”郑逸梅。他笑着告诉我:“郑老与老父至交,应是我的父执辈。但他解放后又与我内人在同一所中学里执过教鞭。那这个辈分可怎么算?”他说起郑老九十大寿时,他赠送寿联的一段趣事。
  陈以鸿先生先从自己的家世说起。他原籍江苏江阴,祖父陈燨唐为光绪年进士,曾奉命游历欧洲考察,善画山水、花卉、翎毛。父亲陈季鸣(1892-1972),除工诗词外,亦擅山水、花卉、人物,尤其是铁线篆(又称玉箸体)书法,瘦硬光润,横平竖直,左右匀称,被誉为“铁线篆圣手”。今年88岁的陈以鸿家学渊源,虽然长期从事科技翻译工作,却同时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学的研究、创作,在诗词、楹联、书法(尤工铁线篆)方面,可谓不亚先人。现在是上海市楹联学会和上海交通大学东方艺术交流中心的顾问。
  季鸣先生1972年过世后,留下文稿极多,全仗子嗣整理。某年,以鸿先生发现遗物中有一卷用旧报纸卷裹之物,上书:“已写寿联,待补‘酿长春’三字,可送九十寿”,乃其先父手迹。打开一看,是一副对联。上联:“群拜老人星,三乐自宽宜上寿”;下联:“满斟生日酒,百花齐在……”虽然已经裱好,但尚有“酿长寿”三字待补,也没有上款、下款。很明显,作品尚未完成,是预先写在那里,准备随时送给某位九十寿星的。
  这时,以鸿先生忽然想起了郑逸梅,他不是快到九十寿诞了吗?他与季鸣先生原是文坛密友,彼此诗词唱酬不绝;两家住得又近(郑家在长寿路江宁路养和村,陈家在常德路康定路恒德里,而季鸣先生的堂嫂家恰巧也在养和村,所以陈郑两家关系非同寻常)。把这副对联作为寿礼送给郑老,再合适不过了。
  本来,以鸿先生写铁线篆,已有很高的造诣。但为了补好“酿长春”这三个字,尽量做到天衣无缝,他还是下功夫练了好几个月,务求笔正毫平,轻重相等,一笔到底,在笔画粗细、字形大小、结构搭配等方面练得酷似乃父,然后才敢补笔。补毕,又题款:“皇考文无公昔书此联未竟,于裹纸上注曰:‘已写寿联,待补酿长春三字,可送九十寿’。今值逸梅世丈九秩荣庆,谨补书以献。甲子秋世愚侄陈以鸿拜祝。”甲子,当在公元1984年。自称“世愚侄”,可见前面说的“辈分怎么算”,不过是戏言,他还是敬郑老为前辈的。
  当以鸿先生持对联赴郑家贺寿,并且说明原委后,逸梅老特别高兴,说真是一则艺坛佳话。后来他撰写《铁线篆圣手陈季鸣》一文,还提到这副对联:“季鸣去世,以鸿检得,即补写三字赠我,作九十寿仪。若不说明,不辨出于两人之手,简直可以乱真。”
  这确是一则很有意义的艺坛佳话。我写成此文,让人们对两位前辈艺术家的真挚情谊有进一步的了解。
浏览次数:679
复制 】 【 打印

>>相关资讯:

下篇文章:齐白石画作催热艺术授权产品(图)   上篇文章:中国文人书画的一缕余香  
查看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0)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