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铜元天地首页 >> 文章中心
文章阅读

周星奎的锡壶情结

来源/作者:网络 |
  周星奎的锡壶情结
图为周星奎收藏的锡壶
  自小喜欢凿凿弄弄的浦江人周星奎,不知不觉在后来的日子里,走进了收藏的队伍,与众多爱好者一起在这个有着诱惑,也有着无穷乐趣的路上不断往前走。为了融入义乌日益浓郁的收藏氛围,与更多义乌朋友共同享受获得“好东西”之后的快乐,同时也交流彼此淘宝的艰辛和个中滋味。6年前他来到义乌,在农贸城租了店面,开出了一爿艺术品商店。从此周星奎对收藏更加入迷,收藏的内容愈益增多,关于收藏的故事也在不断地丰富。
  邂逅之后“移情别恋”
  周星奎的叔祖父周光洪是有名的雕刻家,他的手艺在民间老戏台和居家摆件中得以彰显,风靡一时。虽然在后来的许多年艺术被打入冷宫,但在他家人的骨子里总受着某种无形的艺术渊源的牵扯。所以在家中雕刻遗存中,周星奎从小就在那些粗犷大气的作品里,感受到艺术熏陶。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学艺和收藏的意识从他的心里开始萌生,青少年时期的耳濡目染,促发了他对收藏的兴趣。
  从20多年前开始,他拿出家里少有的积蓄,开始涉足收藏领域。其实最初的想法很朴素,就是想把祖辈流落民间的作品收集一些,一来能把祖上珍贵的部分遗存收起来,也是对祖先的一种怀念;二来自己对雕刻十分喜爱,祖辈的作品也是最好的临摹“范本”。于是,不知不觉中,周星奎走进了收藏领域,他一边收藏一些零零碎碎的“老东西”,一边自己做些雕刻手艺。
  随着与收藏界人士接触的增多和对有关书籍阅读量的增加,他对收藏也渐渐有了更多的认识和理解。他收藏的东西也多了起来,从起步时的以木雕为主,又往瓷器、青铜、书画上靠。“只要是老的,自己感觉比较好的,就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收一点。”8年前的一天,他在绍兴一带收集千工床的时候,看到一把锡制的壶,感到很不错,就买了玩玩。可不想,那把壶买回家后,就经常勾住他的目光,一来二去,竟看出感情来,对锡壶有了“移情别恋”的冲动。
  锡壶原来很有文化
  周星奎说,以前只知道锡器是很普通的家庭日常器具,尤其是锡壶,老家都是用它暖酒待客的。小时候常见外乡人来到村口,为各家各户打制或修补锡壶,那时怎么也想不到这个东西会成为一个收藏品类,而且一旦了解它,它竟然也有那么悠久的历史。
  锡壶其实并不像人们想象中那般简单。锡器制作历史源远久长。据国外考古发现,早在3000多年前的埃及第十八王朝时,就已经有锡制手镯和锡瓶出现,这些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锡制品。在我们国家,青铜器时代锡也已经被广泛运用于器物制作,但由于锡相对金银铜铁等金属显得脆弱,容易损坏,而且当时一些必要的技术条件也还不具备。所以,我国那时的锡制品只是作为合金中的一部分,单纯的锡制品不是很多。经过一个比较漫长的发展时期,制造技术才渐渐得到发展。锡器有防潮、保温、耐酸、耐碱等优点,到了明清时期,锡器开始盛行,而且以酒壶茶壶等壶类为主。
  据称,历史上造壶有八大工序:将优质锡料熔化、压片、造型、刮光、雕刻等,最后成品色泽如银,光亮如镜。当时的锡壶制作名家不光是注重壶的暖酒沏茶功用,还常常集诗书画于一体,巧用雕刻和镶嵌工艺,因此锡壶品质普遍提升,不再仅局限于日用,更成为不少文人雅客收藏把玩之物,艺术价值也随之提升。到上世纪初,一把质地良好、做工精细、造型美观的锡壶,要价已较高,据说一把艺术含量较重的壶可以抵上贫困人家过上好几个月的温饱生活。
   
浏览次数:925
复制 】 【 打印

>>相关资讯:

下篇文章:周星奎的锡壶情结 (2)   上篇文章:旅游门券收藏五要素  
查看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0)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