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铜元天地首页 >> 文章中心
文章阅读

中国式抽象艺术:向未知方向摸索前进

来源/作者:网络 |
  中国抽象艺术发展不过三十多年,已经从每年只偶尔卖出几幅到艺术家可作为职业养活自己,虽然发展迅速,但仍然处于困境之中,或者说,位置相当尴尬:在西方人眼中,因为抽象艺术起源于西方,并且有完整的发展过程,而中国没有这样的过程,因此在西方艺术评论家眼中,中国的抽象艺术基本是一个“伪概念”。而在国人自己的眼里,对于这些国产的“舶来品”,感受可以用阿尔森·波里布尼在《抽象绘画》中的一句话来描述:“对于广大民众来说,它仍然像喜马拉雅山一样——太高、太远,无从探测,不可理解。”
  寻根从无到有还是从有到无
  抽象绘画在西方自成体系,已经成为西方主流的绘画语言之一,比如德国画家基弗曾经把鞋子、椅子都挂到自己的画面上,据说观者的共鸣感很强。但这种共鸣,在中国几乎是不可想象的。2007年年底,中国三峡博物馆经过十年时间筹划了一场大展,这也是建国以来重庆规模最大、阵容整齐的一次全国性展览——“2007重庆立场·中国当代艺术大展”。展览邀请了国内121位当今很活跃的艺术家,其中包括高小华、何多苓、林曦明、周韶华等画坛宿将,也有崭露头角的新锐。这一展览吸引了众多艺术家和观展者,除了名家作品受人关注外,一些新锐艺术家的“抽象国画”更是相当抓人眼球。不过,虽然围观者众,但绝大多数人都只呼“看不懂”。
  “这个是国画吗?”在青年艺术家陈红汗的作品“德里达《论文字学》”前,不少驻足的人议论纷纷。这作品乍一看的确不像国画,甚至就不像画:一大块塑料玻板上,用黄色或红色的颜料画成了无数个字体大小但形状不同的颜料团,它们排列整齐,远远看像彩色的书法,近一看每一个字又乱成一团。周围的人都指指点点,纳闷不已。四川美术学院教授、美术评论家张强对此解释说,陈红汗把“德里达《论文字学》”里的文字作为对象,对其施其水墨,实际上是一种水墨逐渐演变成一种观念的表达方式。
  面对抽象绘画带来的尴尬,有业内人士则认为,观众对抽象艺术感到陌生甚至无法欣赏,是当前我国艺术生态状况的反映。国内抽象画家的整体实力并不差,但是,是否要发掘属于自己的“中国符号”是个问题。换句话说,中国抽象艺术的受众群究竟应该是谁?中国究竟有没有属于自己的抽象艺术?
  2005年,策展人李旭到英国泰特美术馆访问,他给当地的西方评论家们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抽象审美。他先摆出一个最小件的明式家具,是防止风把墨吹干的屏风,上面镶嵌着一块大理石,大理石的图案完全是抽象的,没有任何具体雕刻。然后,他给他们放了中国园林里西湖石的幻灯片,所有石头的造型都是抽象的,最后还给他们讲了草书,这更是一种抽象审美。李旭告诉他们,所有中国人都认可这些抽象的状态是美的。李旭说,那次讲演之后,一些批评家开始接受中国人的抽象审美历史,“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一直有着属于自己的抽象艺术,而中国人也并不缺乏对于抽象艺术的欣赏素养,但现在的问题是,新的东西来了,新的表达方式来了,我们怎么办?”
  批评艺术家的反思和观众的困惑
  虽然从整体上看抽象艺术在去年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可是在中国过去的20年里,它却从来没有进入过艺术主流。在20年前现代艺术占主流,根本没有抽象艺术的份儿。抽象艺术一直处于边缘,比起观念艺术来,它甚至还算是边缘的边缘。
    
浏览次数:785
复制 】 【 打印
查看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0)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