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阅读
书画印章的鉴别技巧
来源/作者:网络 | 阅读权限:0 | 会员币:0
书画鉴赏要从作品的风格、笔墨、色彩、构图、章法、画法、印章、纸张、装裱、题跋等方面来进行,其中最主要的方面还是书画本身及书法、印章。
印章作为鉴定书画的一个主要方面,是必须重视的,因为对于中国书画来说,大多都是有印的。如果一幅标明清中期作品上的印章与已知的确为真迹上的印章完全一致,其他方面又无疑问,基本上就可以断定为真迹。因为在一般情况下,临摹复制的印章多少都会与原印有所不同,印章是极难仿制得与原印一模一样的。
从印章上鉴别,会出现所见印章与真迹印章的一些差异。如印文的粗细,边框的宽窄、破损,印迹的清晰与模糊等。这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方印章初用和久用会有所不同,初用的印章,字迹会清楚一些,用久了,印章的清晰程度会发生变化。此外,印泥的好坏、浓淡、干湿等,也会使印章钤盖后产生变化。边框的宽窄与盖印时的用力和下垫物有关,有时会产生宽窄不同的变化。印迹的清晰程度又与使用印章的人的手法有一定关系,有人盖印用力大,有人用力小,有人稍加摇晃,此外,下垫物的质量与多少,天气的冷暖,久置不用的印泥与经常使用的印泥,这些都会使钤出的印章效果不同,有的人还在刚盖过印章的印迹上撒上一些白粉或色粉,以防止书画作品挤压时的沾污。经常擦拭或刷洗的印章,与不经常擦拭刷洗的印章盖出的印迹也有所不同。一幅名家的书画作品,其印章也应该具有一定的艺术水平。特别是文字上不能有错误,一个著名的书画家,是不可能经常出现写错字、用错字的现象的。
鉴别印章还要看印泥的色泽,一幅古画印章的颜色,虽然可能是鲜艳的,但它总会有饱经岁月、历尽沧桑的变化,颜色会变得浑厚而沉着。
现代的很多书画家,往往继承传统不够,基本工较差,总想标新立异,只重构图,不重笔墨,没有书法的基础,更对篆刻没有研究,通过印章来分析他们的作品,是极为困难的,他们的印章大多由别人代刻,盖在自己的作品上,至于风格是否协调一致,那就因人而异了。
每个时代的艺术品有每个时代的风格特征,印章也是这样,书画上的印章必须与时代风格相一致,如不这样,必然是赝品。如清中期以前的书画作品,不可能出现甲骨文字的印章。 吴明
相关链接:
书画上的印章,主要分为三类:一、作者本人的印章,二、题跋人的印章,三、收藏、鉴赏人的印章。这些印章又分为三个方面:一、姓名、字号、斋馆、堂号印,二、闲文、吉语、警句印,三、收藏、鉴赏印。 吴明
印章作为鉴定书画的一个主要方面,是必须重视的,因为对于中国书画来说,大多都是有印的。如果一幅标明清中期作品上的印章与已知的确为真迹上的印章完全一致,其他方面又无疑问,基本上就可以断定为真迹。因为在一般情况下,临摹复制的印章多少都会与原印有所不同,印章是极难仿制得与原印一模一样的。
从印章上鉴别,会出现所见印章与真迹印章的一些差异。如印文的粗细,边框的宽窄、破损,印迹的清晰与模糊等。这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方印章初用和久用会有所不同,初用的印章,字迹会清楚一些,用久了,印章的清晰程度会发生变化。此外,印泥的好坏、浓淡、干湿等,也会使印章钤盖后产生变化。边框的宽窄与盖印时的用力和下垫物有关,有时会产生宽窄不同的变化。印迹的清晰程度又与使用印章的人的手法有一定关系,有人盖印用力大,有人用力小,有人稍加摇晃,此外,下垫物的质量与多少,天气的冷暖,久置不用的印泥与经常使用的印泥,这些都会使钤出的印章效果不同,有的人还在刚盖过印章的印迹上撒上一些白粉或色粉,以防止书画作品挤压时的沾污。经常擦拭或刷洗的印章,与不经常擦拭刷洗的印章盖出的印迹也有所不同。一幅名家的书画作品,其印章也应该具有一定的艺术水平。特别是文字上不能有错误,一个著名的书画家,是不可能经常出现写错字、用错字的现象的。
鉴别印章还要看印泥的色泽,一幅古画印章的颜色,虽然可能是鲜艳的,但它总会有饱经岁月、历尽沧桑的变化,颜色会变得浑厚而沉着。
现代的很多书画家,往往继承传统不够,基本工较差,总想标新立异,只重构图,不重笔墨,没有书法的基础,更对篆刻没有研究,通过印章来分析他们的作品,是极为困难的,他们的印章大多由别人代刻,盖在自己的作品上,至于风格是否协调一致,那就因人而异了。
每个时代的艺术品有每个时代的风格特征,印章也是这样,书画上的印章必须与时代风格相一致,如不这样,必然是赝品。如清中期以前的书画作品,不可能出现甲骨文字的印章。 吴明
相关链接:
书画上的印章,主要分为三类:一、作者本人的印章,二、题跋人的印章,三、收藏、鉴赏人的印章。这些印章又分为三个方面:一、姓名、字号、斋馆、堂号印,二、闲文、吉语、警句印,三、收藏、鉴赏印。 吴明
>>相关资讯:
下篇文章:古今通宝艺术理财:艺术品投资五要则 上篇文章:专家提醒:投资收藏金银纪念币要防止受骗
网友评论 (0)
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
相关文章
- 教您如何更好收藏紫砂
- 大清铜元收藏入门功夫(三)
- 大奸臣蔡京的书法:天赋极高 终有大成
- 中央美院美术馆的变迁
- 人民币的防伪知识要通晓
- 明式传统家具榫卯技艺 枯木待逢春
- 岩仓·设计·收藏:岩仓荣利经典作品展...
- 万珺说翡翠:翡翠的收藏历史是怎样的(...
- 钱币收藏"清新"攻略
- 玉器的上下五千年
- 收藏圈里大家都应该知道的事
- 专家来烟鉴宝市民喜忧参半 收藏者手中...
- 鉴别古玉器真伪 高科技手段有独到之处
- 万珺说翡翠:怎样看待翡翠的缺陷(图)
- 百年金叶商标与汪裕泰茶号三代主人逸事
- 纽约拍卖的韩干《马性图》初探
- 怎样投资收藏奥运纪念品? 应把握四个...
- 名家书画添笔造假法之署伪款成品辨识
- 吴昌硕晚年行草 有锥画沙、屋漏痕之妙...
- 连环画收藏不要盲目买进 需注意四大点
- 清嘉庆胭脂紫地洋彩开光山水图碗92万...
- 红山文化玉箍形器试解
- 专家建议收藏先武装脑袋:捡漏比中大奖...
- 印象派作品为什么那么贵
- 中国四大经典名玉(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