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阅读
古人玉雕的智慧:变废为宝
来源/作者:网络 | 阅读权限:0 | 会员币:0

黄 楠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玉是集审美和仁德于一身的文化载体。玉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象征着传统文化中“谦谦君子”的品质。玉器的艺术美与文化内涵离不开能工巧匠的雕琢。那么古人是如何加工玉料的呢?
首先是选料,玉料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作品的艺术价值。西汉中外商贸便捷以后,西域美玉渐渐东来,西域之玉温润、通透,尤以和田玉最受人喜爱,美玉的到来也为中国玉雕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诗经·卫风·淇奥》中记载了玉雕所采用的技法:“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玉雕属于“减法”雕刻,需对整体有一定把握,所以玉雕的琢磨首先是粗雕,再运用线刻、浮雕、镂空、钻孔、活环、隐起、抛光等技法细雕。最后一道工序——打磨,即用柔软的木片、葫芦皮、牛皮等材料,蘸上珍珠砂浆,反复抛光之后,使玉器具有凝脂般的光泽。
在中国的玉雕技法中,还有一项独具特色,即为“俏色”。有些玉料中带有一些杂色,弃之可惜,匠人们便以杂色部分的形与色为基础进行设计。清代玉雕《翡翠蝈蝈白菜》即采用了此类技法。白菜根部基本呈白色,而白菜的顶部及蝈蝈的形态运用玉的黄、绿之色表现,塑造出了白菜被霜冻之后的质感以及绿蝈蝈在食用白菜时的场面,极富自然妙趣。
由于玉料在古代稀有,所以在创作时要尽量避免弃料的产生。工匠们需要对“遗弃”之料重新构思、变废为宝。以清代的《白玉桐荫仕女图》为例,它原本为碗材废料,但工匠们随形巧作,将被取走的部分设计成为半掩的月亮门造型,又以两个仕女望门而立,一人手持如意,另一人双手捧物,巧妙地将人物肢体动作与废料相结合,造型别致。由平雕纹线改为三维立体透视表现,增加了进深感,这件玉器也深得乾隆皇帝的赞赏。
摘自 《光明日报》
来源: 郑州日报(郑州)
>>相关资讯:
下篇文章:画家顾恺之《洛神赋图》的创作心境:美丽与伤情 上篇文章:宫廷御用画家孙位《高逸图》的人物解读
网友评论 (0)
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
相关文章
- 清雍正粉青釉凸花四季花卉三多纹大碗2...
- 陈之佛绘画收藏流散及研究
- 须弥芥子:象生瓷中的大千世界
- 北京正道2021春拍:邱启敬的新文房
- 大清铜元收藏入门功夫(五)
- 秀木林:桢楠顶箱柜 背后看精彩
- 从“曲江壁画论坛”看古代壁画的保护与...
- 中国四大经典名玉(2)
- 花费上万元买到29枚假银元
- 达芬奇的《维特鲁威人》
- 邮票辨伪:40倍放大镜显票胆真身
- 走进上海博物馆“墓室” 千年壁画“活...
- 藏品要藏蓝筹股
- 中国古典艺术品鉴赏与投资课程招生简章
- 漫谈:古玉色沁的分类和成因
- 史国良:人物画家越老越难画
- 张即之《台慈帖》赏鉴
- 莲花通宝将举行艺术品收藏免费鉴定
- 如何甄辨真品岫玉
- 国家级鉴赏专家免费为市民鉴宝
- 从“船上的午宴”看雷诺阿和他的朋友们
- 明清家具:造型工艺用料缺一不可
- 高和林:收集近400余把长命锁
- 清代广州通草画欣赏
- 揭秘故宫珍藏《五牛图》如何被抢救
